第23章(2 / 4)
“前几天被杀的两个人,黄昆和罗翔,他们有家人前来认领尸体吗?”
“我并不负责这两起案子。”
“我知道,你帮我打听一下。”
“总不能现在去问吧。我和办案的警员共进晚餐时再问。”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
“亦水岑,如果你仅仅是要知道这些简单的事,为什么不到网上去查?网络上的东西有时比你大脑里的还多。”
“因特网?案子的情况能在上面查到?”
“现在很多没正式发布的消息网上都能查到,有时我真怀疑记者知道的比探长还多。”
第53节:又一些持牌人(2)
“多谢指教。”
亦水岑打开电脑。平时他很少利用网络,除了偶尔发发邮件,或是玩玩游戏,他从未想过这玩意儿会主导现代人的生活。他在搜索栏输入黄昆的名字和地址,再加上“谋杀”二字,一敲回车键,跳出的消息竟然有上千条。如南宫所说,网上的消息很详尽。虽然报纸上也会报道这些消息,可报纸不会对前面的案件跟进,网络上则大不一样。
果然,至今为止没人来认领黄昆和罗翔的尸体。黄昆本来就没有家人,他父母的资料不详,而他在本地没有结婚记录。至于罗翔,情况也大同小异,联系不到他的任何亲人。有人说他是从外地迁到莱辛城的,曾有妻子和儿子,但早已不知去向。
网上有很多评论把黄昆和罗翔的案件联系起来,断言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某些论坛里,有一大堆侦探推理迷在大肆讨论,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讨论了若干种可能,但大都没有说服力。
亦水岑离开电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他想着那个死在树林中的杨能。如果一直没人靠近那片树林,如果要等人发现,除非尸体发出臭味。亦水岑最烦的就是这种事。以前当警察的时候,一遇到腐尸他心情就很糟,尸体是一个人曾经拥有生命的庄严证明,他不希望那些微生物来亵渎这种证明。
或许应该打电话报警,这是作为市民的义务。但如果要打匿名电话报警,也只能用靠近小楠桥的郊区电话打,这样看上去才合理。
↑返回顶部↑
“我并不负责这两起案子。”
“我知道,你帮我打听一下。”
“总不能现在去问吧。我和办案的警员共进晚餐时再问。”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
“亦水岑,如果你仅仅是要知道这些简单的事,为什么不到网上去查?网络上的东西有时比你大脑里的还多。”
“因特网?案子的情况能在上面查到?”
“现在很多没正式发布的消息网上都能查到,有时我真怀疑记者知道的比探长还多。”
第53节:又一些持牌人(2)
“多谢指教。”
亦水岑打开电脑。平时他很少利用网络,除了偶尔发发邮件,或是玩玩游戏,他从未想过这玩意儿会主导现代人的生活。他在搜索栏输入黄昆的名字和地址,再加上“谋杀”二字,一敲回车键,跳出的消息竟然有上千条。如南宫所说,网上的消息很详尽。虽然报纸上也会报道这些消息,可报纸不会对前面的案件跟进,网络上则大不一样。
果然,至今为止没人来认领黄昆和罗翔的尸体。黄昆本来就没有家人,他父母的资料不详,而他在本地没有结婚记录。至于罗翔,情况也大同小异,联系不到他的任何亲人。有人说他是从外地迁到莱辛城的,曾有妻子和儿子,但早已不知去向。
网上有很多评论把黄昆和罗翔的案件联系起来,断言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某些论坛里,有一大堆侦探推理迷在大肆讨论,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讨论了若干种可能,但大都没有说服力。
亦水岑离开电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他想着那个死在树林中的杨能。如果一直没人靠近那片树林,如果要等人发现,除非尸体发出臭味。亦水岑最烦的就是这种事。以前当警察的时候,一遇到腐尸他心情就很糟,尸体是一个人曾经拥有生命的庄严证明,他不希望那些微生物来亵渎这种证明。
或许应该打电话报警,这是作为市民的义务。但如果要打匿名电话报警,也只能用靠近小楠桥的郊区电话打,这样看上去才合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