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6节(6 / 7)
对着自己不爱且没天分的事业,还要使出一百八十分的力道什么的,真是太让人讨厌了。
虽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儿没得选择,但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份罪。
于是,在“废除匠籍”这根胡萝卜的诱惑下,大明工匠这些年来的种种发挥创造已经惊到木白好几次了,所以现在,他已经养成了不去想他们能不能做到的习惯,只要给钱给支持就行。
顺带说一句,被废除了匠籍的医匠们也并没有像很多朝臣以为的那样出现断层,相反,在没有了“铁饭碗”之后,现在这些在职的医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传承热情。
可能是看着自家的崽一个个都欢脱地奔向新世界,完全将家业至于不顾,生怕自己的绝学会失传的医匠们着急地开启了传承大业。
偏偏医者的收徒是所有职业中最复杂最漫长的,光是观察人的品性就得花上三五年的时间,于是,这些医者不得不走上了著书立学之路。
这本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就像是罗老先生此前寻求出版时屡次撞得头破血流一样,医术这东西也是一个冷门小众的学科,在销量上毫无优势,当然也不会有出版社喜欢。
但恰巧现在的出版社刚被整顿过,上头要求他们自己划出道来,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不太明白社会责任是个什么说法,但大家莫名就是能够意会当中的意思。
给医书出版就算是刷官方好感度了,毕竟现在大家都等着官方的大订单呢,出几本医书虽然肯定亏本,但这算是事前投资,有官方的好感度可是比花多少钱都重要。
这个道理但凡是脑袋不打结的都能想得通,于是不过短短一年,市场上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种医书,但医学这个东西全靠个人传承和理解,所以医书的质量难免良莠不齐。
这些出书的人当然也会看别人的书,于是就在书籍数量增多后没多久,医者之间的讨论便增加了,甚至开始了辩论,除了登门拜访求教或是掰头外,大部分只能通过出版者联系。
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有一家会来事的出版社干脆给自家作者排了个小页,专门刊登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或是辩论,没想到居然比起正经书籍更受吃瓜读者们的欢迎。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这群大部分不会医术的吃瓜读者为了能凑热闹居然还自发地学起了相关知识,这种小页的销量竟是渐渐超过了医书本身,甚至渐渐成为了发行定例。
有几家书局甚至从官方的邸报和南宋曾经流行过的小报中获得灵感,悄悄伸出了试探的脚爪子。
然后他们很快接到了官方的约谈。
↑返回顶部↑
虽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儿没得选择,但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份罪。
于是,在“废除匠籍”这根胡萝卜的诱惑下,大明工匠这些年来的种种发挥创造已经惊到木白好几次了,所以现在,他已经养成了不去想他们能不能做到的习惯,只要给钱给支持就行。
顺带说一句,被废除了匠籍的医匠们也并没有像很多朝臣以为的那样出现断层,相反,在没有了“铁饭碗”之后,现在这些在职的医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传承热情。
可能是看着自家的崽一个个都欢脱地奔向新世界,完全将家业至于不顾,生怕自己的绝学会失传的医匠们着急地开启了传承大业。
偏偏医者的收徒是所有职业中最复杂最漫长的,光是观察人的品性就得花上三五年的时间,于是,这些医者不得不走上了著书立学之路。
这本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就像是罗老先生此前寻求出版时屡次撞得头破血流一样,医术这东西也是一个冷门小众的学科,在销量上毫无优势,当然也不会有出版社喜欢。
但恰巧现在的出版社刚被整顿过,上头要求他们自己划出道来,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不太明白社会责任是个什么说法,但大家莫名就是能够意会当中的意思。
给医书出版就算是刷官方好感度了,毕竟现在大家都等着官方的大订单呢,出几本医书虽然肯定亏本,但这算是事前投资,有官方的好感度可是比花多少钱都重要。
这个道理但凡是脑袋不打结的都能想得通,于是不过短短一年,市场上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种医书,但医学这个东西全靠个人传承和理解,所以医书的质量难免良莠不齐。
这些出书的人当然也会看别人的书,于是就在书籍数量增多后没多久,医者之间的讨论便增加了,甚至开始了辩论,除了登门拜访求教或是掰头外,大部分只能通过出版者联系。
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有一家会来事的出版社干脆给自家作者排了个小页,专门刊登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或是辩论,没想到居然比起正经书籍更受吃瓜读者们的欢迎。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这群大部分不会医术的吃瓜读者为了能凑热闹居然还自发地学起了相关知识,这种小页的销量竟是渐渐超过了医书本身,甚至渐渐成为了发行定例。
有几家书局甚至从官方的邸报和南宋曾经流行过的小报中获得灵感,悄悄伸出了试探的脚爪子。
然后他们很快接到了官方的约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