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 / 4)
林知惜不肯承认前朝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功名,就是对四书五经的不满。这是经历上回的打击,孔溢满再次振作起来与她博弈。
林知惜自然要接招。
她指出两点,“一是命内阁拟定律法时,以人为本。此人不是仁心、仁爱的仁,而是人之出的人。”
别小看都是ren字,但律法制定却是天差地别。
比如父母杀人,逃到儿子家,如果是“仁”制定的法律,儿子供出父母视为不孝,从此会被世人鄙视。
如果是“人”为核心制定的法律,儿子不供出父母,属于包庇罪,要判入狱。供出父母,则没有任何处罚。
同样一件事,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见其中诧异。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
别看皇上说的是“以人为本”,其实她说的是以法治国,而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国,以礼治国”。
“以法治国”势必会人心惶惶,商鞅以法治田,导至暴秦诞生,三世而亡,百姓颠沛流离。为何她会提出这种想法?
这下连武将都站不住了,纷纷看向林知惜等她解释。
林知惜却没有回答他们,而是直接废除各种酷刑,犯了死罪判绞刑即可。
连酷刑都废除的帝王,她的仁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武将立刻放了心。但文官却跪下求她收回成命。
林知惜径直宣布第二条,“禁止一切人滥用私刑。哪怕衙役、族长都不可以。犯者皆以犯案处罚。”
这点其实早在文官的意料当中,她废除连坐制,族法其实也等同于虚设。
↑返回顶部↑
林知惜自然要接招。
她指出两点,“一是命内阁拟定律法时,以人为本。此人不是仁心、仁爱的仁,而是人之出的人。”
别小看都是ren字,但律法制定却是天差地别。
比如父母杀人,逃到儿子家,如果是“仁”制定的法律,儿子供出父母视为不孝,从此会被世人鄙视。
如果是“人”为核心制定的法律,儿子不供出父母,属于包庇罪,要判入狱。供出父母,则没有任何处罚。
同样一件事,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见其中诧异。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
别看皇上说的是“以人为本”,其实她说的是以法治国,而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国,以礼治国”。
“以法治国”势必会人心惶惶,商鞅以法治田,导至暴秦诞生,三世而亡,百姓颠沛流离。为何她会提出这种想法?
这下连武将都站不住了,纷纷看向林知惜等她解释。
林知惜却没有回答他们,而是直接废除各种酷刑,犯了死罪判绞刑即可。
连酷刑都废除的帝王,她的仁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武将立刻放了心。但文官却跪下求她收回成命。
林知惜径直宣布第二条,“禁止一切人滥用私刑。哪怕衙役、族长都不可以。犯者皆以犯案处罚。”
这点其实早在文官的意料当中,她废除连坐制,族法其实也等同于虚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