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737节(2 / 7)
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在技法种类上与宋代缂丝差别不大,但在技法的具体运用、丝理精细等方面与宋代缂丝相较,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一般来说,宋代纬密多为50-70根/厘米,部分也有100根以上者。而元代缂丝纬密普遍为40-70根/厘米,比如南宋沈子蕃缂丝《青碧山水图》纬密为64-66根/厘米,元代缂丝《八仙拱寿图》纬密为50根/厘米。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宋代缂丝的经纬线密度更为致密精细一点,元代缂丝相较于宋代,则要更粗放一些。
而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的维密为43根/厘米,毫无疑问,自然是要更接近于元代缂丝的特性一些。
实际上,除了丝理精细更接近元代缂丝之外,这件缂丝作品中还有一点就显得更为明显了。
那就是合色线的运用。
第1202章 物以稀为贵
在缂丝技法的运用上,合色线在宋代比较流行,南宋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名家的作品中,经常都能够看得到。
可惜到了明代,合色线就几乎很少看到有人使用了。
而在宋代和明代之间,合色线的使用相对于宋代而言,要少了许多,却比明代又要多了一些,通常一幅缂丝作品只会在一两处地方使用合色线。
比如,京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也仅仅只是在东方朔的手指缝,用黑、白二色丝,和灵芝的茎部用石青和米色二色丝,总共也就两个地方使用了合色线。
再比如,米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缂丝《花地鸟兽》中,也只在鸟腹部一个地方使用了合色线。
而这幅缂丝《蟠桃献寿图》仅在右下角竹叶丛中的最下方那片竹叶上,使用了淡绿和淡黄两种不同色相的合色线,而且面积极小,非常不显眼。
就合色线使用这一点,对这件缂丝作品的断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向南目前的判断,这幅缂丝《蟠桃献寿图》,并非是题签上所写的宋代缂丝作品,而应该是元代缂丝作品才对。
↑返回顶部↑
一般来说,宋代纬密多为50-70根/厘米,部分也有100根以上者。而元代缂丝纬密普遍为40-70根/厘米,比如南宋沈子蕃缂丝《青碧山水图》纬密为64-66根/厘米,元代缂丝《八仙拱寿图》纬密为50根/厘米。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宋代缂丝的经纬线密度更为致密精细一点,元代缂丝相较于宋代,则要更粗放一些。
而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的维密为43根/厘米,毫无疑问,自然是要更接近于元代缂丝的特性一些。
实际上,除了丝理精细更接近元代缂丝之外,这件缂丝作品中还有一点就显得更为明显了。
那就是合色线的运用。
第1202章 物以稀为贵
在缂丝技法的运用上,合色线在宋代比较流行,南宋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名家的作品中,经常都能够看得到。
可惜到了明代,合色线就几乎很少看到有人使用了。
而在宋代和明代之间,合色线的使用相对于宋代而言,要少了许多,却比明代又要多了一些,通常一幅缂丝作品只会在一两处地方使用合色线。
比如,京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也仅仅只是在东方朔的手指缝,用黑、白二色丝,和灵芝的茎部用石青和米色二色丝,总共也就两个地方使用了合色线。
再比如,米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缂丝《花地鸟兽》中,也只在鸟腹部一个地方使用了合色线。
而这幅缂丝《蟠桃献寿图》仅在右下角竹叶丛中的最下方那片竹叶上,使用了淡绿和淡黄两种不同色相的合色线,而且面积极小,非常不显眼。
就合色线使用这一点,对这件缂丝作品的断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向南目前的判断,这幅缂丝《蟠桃献寿图》,并非是题签上所写的宋代缂丝作品,而应该是元代缂丝作品才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