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642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马维远将这古董盒放到包厢休息区的茶几上,然后打开,从里面取出了一卷字画,小心地在茶几上摊开。

  这时候,向南和黄云轩都已经离开了餐桌,来到了茶几边上。

  向南看到,这是一幅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的字帖,上面写着寥寥数十字的行楷,周围空白之处上,盖满了各种各样的鉴藏印章。

  这张字帖纸张颜色微黄,不大的纸面上有四五个洞口,洞口边缘还有些焦黄,一看就知道应该是被火星溅到的。

  向南伸手轻轻摸了摸纸张,字帖的纸张十分干燥,有些地方还有些发脆,恐怕稍稍一用力,就会破碎。

  向南微微摇了摇头,也太不爱惜文物了,怎么就不保存得好一些呢?

  轻叹了一口气,他又朝字帖的内容看去,眼睛一扫,竟然看到了“弼再上”三个字!

  向南一看,忍不住吃了一惊,抬头看向马维远。

  马维远笑着对他点了点头,说道:“没错,这是北宋名相富弼的《儿子帖》。”

  说是《儿子帖》,实际上,这就是富弼“走后门”的一张小纸条罢了。

  这字帖上,写着:“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儿子本性愚笨迟钝,加上他很少经历社会磨练。在京师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让他常常去拜见您,希望诸事对他多加指教,感激不尽。这信也请阅后烧掉。

  从这张便条中可以看出,富弼是希望某官员能对其儿子加以照顾与提携的,因为这个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富弼还专门写上“这信也请阅后烧掉”。

  可见在富弼的内心里,他还是对这种行为感到很不好意思的,不希望被第二个人知道。

  不过也不知道这位官员是忘了,还是喜好富弼的书法,结果这张“走后门”的条子阴差阳错之下一直留到了现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