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73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个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气氛十分轻松。

  马玉川也没急着说起之前在“寻宝斋”见到的那件青铜器文物,向南既然是有事前来,自然是要先将他的事情办好了,才好再提其他的事情。

  这么一点耐心,马玉川还是有的,要不然的话,他白手起家,也创不下偌大的家业来。

  两个人互相都很熟悉,也就没必要玩那些虚头巴脑的客套,中午的时候,向南和马玉川就在别墅里简单吃了点午饭,又休息了一会儿,一直等到两点来钟,这才坐着老傅的车子,直奔柳河川的工作室而去。

  柳河川缂丝织造工作室,位于姑苏城内的一条老巷子里,门脸是简单的黑白色调装修,显得很是淡雅,在门头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柳河川缂丝工作室”几个大字。

  或许是自然采光的需要,整个工作室的正面都是钢化玻璃,站在工作室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一台台木制的缂丝织机,不过此刻这些织机上都没有人操作,安安静静地摆放在工作室的大厅里。

  在门外看了一会儿,马玉川抬手推开钢化玻璃门,回头对向南笑了笑,说道:

  “我们进去看看吧。”

  第898章 柳大师

  缂丝起源于哪个年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传世的实物上来看,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缂丝作品。

  到南宋时期,缂丝由北方的定州迁移到了苏杭一带,并且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缂丝“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易懂难精,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办法通过机械的方式进行加工织造,国内目前也只有姑苏还保持着非常少量的小规模生产。

  据说,一位缂丝织造匠,从生手到熟手,大概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而且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的缂丝作品。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妇人一衣,终岁可就”的形容。

  由此可见,缂丝作品的难得。

  向南和马玉川两个人走进柳河川缂丝工作室,也没有四处乱走,就站在门内四处打量了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