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23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向南在听到何老专家的提出来的问题后,脑子里第一时间就冒出了这个念头,他之所以变了脸色,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没错,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说这个问题简单,倒不是向南托大,因为,“豆”这个玩意儿,可不只是有青铜器“豆”,还有陶瓷“豆”呢。

  远的不说,在向南最为熟悉的金陵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名叫“鱼龙变化纹瓷豆”。

  这件鱼龙变化纹瓷豆,造型犹如高脚盘,上面装饰有“鱼龙变化纹”青花,这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整件瓷豆的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精美。

  除了瓷豆,实际上在历史更早的西周时期,还有陶豆。

  陶豆在金陵博物院的展馆里也有。

  身为古陶瓷国家级专家,向南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更何况,他要了解瓷豆,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了解“豆”这种器具的历史,早就已经对“豆”的前世今生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什么是豆?

  豆指的可不是咱们如今吃的各种豆子,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也”;《礼记·坊记》记载:“觞酒豆肉”;《国语·吴语》中则有:“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也就是说,豆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食器和礼器,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用来祭祀,后用于盛放肉酱和肉羹了。

  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是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在商周时期,豆大多为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就比较多了,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面有盖可以仰置盛放食物,也有方形的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