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397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册唐代敦煌遗书,比之《圆明园四十景图》残损得还要厉害,估计是长时间存放在仓库之中,没有人翻动过的原因,上面不止是长满了斑点状的霉斑,而且黏连严重,向南尝试着将黏连的纸页分开,稍稍用力,纸张就似乎有要碎裂开的迹象。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是这册敦煌遗书的纸张,已经几乎没有了韧性。

  看着眼前这册百多年来,漂洋过海,辗转万里的敦煌遗书,向南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它的故事,和那些被掠走的敦煌文物一样,想必也十分曲折吧?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敦煌。

  在一座石窟内,一个又瘦又小,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张老旧的桌子前,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手里拽着毛笔,正在认认真真地撰抄着经书。

  这道士姓王,是荆楚麻城一个穷苦百姓人家。

  十八岁那年,饿得熬不住的王道士当了兵,之后随着湘军千里迢迢来到了陇右肃州巡防营,成了一名兵勇。

  王道士在这巡防营里待了十多年,每天一睁眼看见的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看得让人心里发慌。这种毫无希望的日子,他再也不想过下去了。

  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道士趁着巡夜的时候,找了一机会,偷偷做了逃兵。

  然而,等他一路风餐露宿、提心吊胆地回到麻城时,那两间原本就已经很破旧的茅棚里,到处长满了蜘蛛网,地上、桌子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家里没人了。

  在麻城浑浑噩噩待了一年,王道士再也待不下去了,开始漫无目的地逃荒,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等他看到眼前熟悉的景象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不知不觉间,居然又回到了肃州。

  王道士苦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