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386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吃过晚饭后,向南和邹金童两个人来到这座古老的歌剧院里,用了一场歌剧的时间,感受了一下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化艺术。

  邹金童很享受这个过程,幸福得就好像是陷入了恋爱中的小姑娘一般,以至于直到回到了宾馆里,依然在那儿摇头晃脑。

  也许是他曾经在巴里斯求学过的原因,对这个西方国家的文化艺术,接受程度很高。

  倒是向南,听是认真听了的,但还是自己感觉接受不能。

  兴许是文化差异的缘故,相对歌剧而言,他更愿意坐在茶楼里,一边喝茶,一边听着金陵白局。

  那浓郁的地方特色说唱,正宗的城南金陵话,听得那才叫一个舒服!

  第547章 脑子里想什么

  “向先生,您制定的这份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我们十分赞同。”

  第二天上午,阿德里安在办公室里再次和向南、邹金童两个人碰面,他拿起手中的那份修复方案,一脸诚恳地说道,

  “不过,有个环节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下,那就是《圆明园四十景图》画面缺失的部分,不需要接笔,只做全色就可以了。”

  对于一张破损的古画,修复好之后,画面缺失的部分该不该接笔补全,古书画修复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遵循。

  当下的普遍做法是,一些古书画修复师会倾向于在破损处进行补笔,而西方一些博物馆采取的做法是只有全色没有补笔。

  华夏知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曾说过,西方修复不全色不接笔,是因为他们没有华夏书画接笔的技能,“如果说我们一千多年以来收藏、留下来的书画,修复时不去全色、不去接笔,全是斑斑驳驳的,这种书画还会有人收藏吗?博物馆还怎么展出?”

  而在西方绝大多数博物馆里,只有全色没有补笔,他们认为“再怎么厉害的临摹高手都不是艺术家本人,我们不能代表艺术家本人连接画意,我们只能将仅存的画意好好保存,再用折中的方法全色到一个不干扰观者看画的程度。”

  事实上,书画修复在华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色接笔这种技术一直都是存在的,这是华夏人的传统,自然是不能丢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