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2 / 3)
齐榕的风格更隐晦。她喜欢让观众思考,会隐藏很多东西, 用齐也律的话说,这是给观众留作业。
他个人是不赞成这一套的,但这是齐榕的风格和习惯, 他认为很大原因是她的性别使然。她的作品关注女性,又不忍心让人看到她们身上太多的伤痕。
就好比剧本里的邱茉,被同学强暴这件事没有正面描述,被强暴后转学到外婆住的地方,实际上是因为她的父母饱受压力,这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事情捂不住,总有流言蜚语,二是邱茉心理状况不好,当父母的觉得面对她太累,于是干脆把她送到乡下,美名其曰让她换个环境散散心,实际上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候把她“抛弃”了。但这些,在齐榕的剧本里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
类似隐晦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就使得整个剧本暗潮汹涌,但表面趋于平稳,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不多。
当然,要让观众明白邱茉经历了这些,又需要导演强大的功底,否则拍出来的只是一杯莫名其妙的白开水。
齐也律能拍出来,但他不适合这么隐晦的表现手法,那会让他觉得压抑、暴躁。齐榕这样拍,是不忍心;他要是这样拍,就是不关心了,不关心邱茉遭遇了那些。
所以,故事仍然是那个故事,但很多朦胧的东西被他拨开了。
这其实也是他犹豫很久之后做的决定。
一开始,他觉得这是他母亲留下的本子,就应该完全照着她的意思去还原。可那样的话,谁来拍都可以,不用非得是他啊。他作为导演,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算什么导演呢?
后来他站在齐榕的角度一想,如果完全照着剧本拍,他就只是做了一回完美的工具人。要是成片有哪里不好,观众会为他找补,因为本子本身就那样,他何错之有?他只不过是尊重编剧而已。
而他身为导演,是创作者,创作者哪有不表达自己的?在电影的领域,编剧向来又是导演的工具人。他当导演却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齐榕要是知道,也会很失望吧。
拍成现在这样,他倒是觉得对他们母子都好。基于对亡者的尊敬和滤镜,要是片子有哪里不好,大家只会对他失望,说是他没照着原剧本拍所致,而他的母亲,是永远的神。
而他的风格,将剧情全部摊开来,其实也更利于观众理解,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明白角色的种种遭遇,情绪得到极大的释放。等电影结束,他们还处在这种情绪之中,当然会迫不及待地找人分享,以至于网络上好评如潮。
但齐也律带来的这种改变,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不明显的,因为整部电影仍然很齐榕,他们只会赞叹,不愧是大齐导。
这让小齐导很高兴,他没有砸了母亲的招牌,没让她的遗作遭受贬低和非议,这就够了。
↑返回顶部↑
他个人是不赞成这一套的,但这是齐榕的风格和习惯, 他认为很大原因是她的性别使然。她的作品关注女性,又不忍心让人看到她们身上太多的伤痕。
就好比剧本里的邱茉,被同学强暴这件事没有正面描述,被强暴后转学到外婆住的地方,实际上是因为她的父母饱受压力,这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事情捂不住,总有流言蜚语,二是邱茉心理状况不好,当父母的觉得面对她太累,于是干脆把她送到乡下,美名其曰让她换个环境散散心,实际上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候把她“抛弃”了。但这些,在齐榕的剧本里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
类似隐晦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就使得整个剧本暗潮汹涌,但表面趋于平稳,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不多。
当然,要让观众明白邱茉经历了这些,又需要导演强大的功底,否则拍出来的只是一杯莫名其妙的白开水。
齐也律能拍出来,但他不适合这么隐晦的表现手法,那会让他觉得压抑、暴躁。齐榕这样拍,是不忍心;他要是这样拍,就是不关心了,不关心邱茉遭遇了那些。
所以,故事仍然是那个故事,但很多朦胧的东西被他拨开了。
这其实也是他犹豫很久之后做的决定。
一开始,他觉得这是他母亲留下的本子,就应该完全照着她的意思去还原。可那样的话,谁来拍都可以,不用非得是他啊。他作为导演,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算什么导演呢?
后来他站在齐榕的角度一想,如果完全照着剧本拍,他就只是做了一回完美的工具人。要是成片有哪里不好,观众会为他找补,因为本子本身就那样,他何错之有?他只不过是尊重编剧而已。
而他身为导演,是创作者,创作者哪有不表达自己的?在电影的领域,编剧向来又是导演的工具人。他当导演却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齐榕要是知道,也会很失望吧。
拍成现在这样,他倒是觉得对他们母子都好。基于对亡者的尊敬和滤镜,要是片子有哪里不好,大家只会对他失望,说是他没照着原剧本拍所致,而他的母亲,是永远的神。
而他的风格,将剧情全部摊开来,其实也更利于观众理解,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明白角色的种种遭遇,情绪得到极大的释放。等电影结束,他们还处在这种情绪之中,当然会迫不及待地找人分享,以至于网络上好评如潮。
但齐也律带来的这种改变,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不明显的,因为整部电影仍然很齐榕,他们只会赞叹,不愧是大齐导。
这让小齐导很高兴,他没有砸了母亲的招牌,没让她的遗作遭受贬低和非议,这就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