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年的幸福生活 第18章(1 / 7)
中午英子做了面条,打了几个荷包蛋,几个孩子包括大人吃的喷香。英子和几个孩子每人吃了一碗,剩下的都被何春风包圆了。
上午英子问过孩子才知道,早上的何建国就来叫走何春风了,说是村长招呼村里的劳动力去帮三婆婆修房子了。
说道三婆婆也是个可怜人,年轻的时候嫁到了大湾村,那时侯还是民国,各个军阀占据了各个地方,人民生活极不稳定。
后来三婆婆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小心翼翼的也还能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在一次上镇上赶集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一枪射死了,留下了三婆婆和四个半大的娃娃。
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独自拉扯四个不顶事的孩子,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三婆婆的丈夫原本个孤儿,自己拉拔自己长大,村里只有一个堂叔亲戚,三婆婆只能孤身一人艰难的拉扯大三个孩子。
村里人看三婆婆可怜倒是伸个手帮个忙,可是也是能力有限,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都没多大的能耐帮多大的忙,只能给三婆婆多砍点柴,挑点水啥的。
就这样三婆婆的孩子们渐渐的长大,家里总算好过一点,大儿子也娶了媳妇,三婆婆也开始琢磨着给剩下的两个儿子张罗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土匪袭村的时候,大儿子小儿子都被土匪杀死了,大儿媳妇被土匪糟蹋后跳了井。
三婆婆因为带着二儿子和小闺女去赶集,幸免于难。可是回到村里看到满村的鲜血和倒在血泊中的乡亲们,赶紧回到家里又看到已经死去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婆婆又是经受了一场大的打击,差点不想活了。
可是看到刚满十六岁的二儿子和十岁的小闺女,又咬牙撑了过来,艰难的撑过了战乱的民国,迎来了解放。
期间给儿子娶了媳妇,嫁了女儿,也有了唯一的孙子小伟,一切都往好的发展,可谁想没过几年好日子,全国就迎来了饥荒。儿子在一次去山上找吃的时候,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人去找,最后只找到带血的骨头和衣服。
这下子家里一下子天就塌了,家里没有吃的,眼看着就都要饿死了,就在这个时候,儿媳妇却改了嫁,但是却没从娘家出嫁,而是从婆家走的,把用自己嫁过去换来的几斤粗粮交给了婆婆,然后拿点自己的衣服擦干眼泪嫁了过去。
这时候村里对三婆婆儿媳妇儿子刚死就改嫁的事,没一个人乱嚼舌根子,谁都知道这是到了绝路了啊!
就这样三婆婆靠着那点粗粮一起和小孙子熬过了饥荒三年。这几年村里人日子好过了点,就经常帮一帮三婆婆这一老一小的,分粮的时候也会多分一点粮食给他们,村里人也不会多说什么,实在是三婆婆太苦了!
这年冬天三婆婆的屋子被雪压塌了,幸好人没有事,因为冬天土冻的结实,房子压塌的面积又很多,就不好从新盖,三婆婆和他孙子今年是在村长家过的。
↑返回顶部↑
上午英子问过孩子才知道,早上的何建国就来叫走何春风了,说是村长招呼村里的劳动力去帮三婆婆修房子了。
说道三婆婆也是个可怜人,年轻的时候嫁到了大湾村,那时侯还是民国,各个军阀占据了各个地方,人民生活极不稳定。
后来三婆婆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小心翼翼的也还能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在一次上镇上赶集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一枪射死了,留下了三婆婆和四个半大的娃娃。
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独自拉扯四个不顶事的孩子,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三婆婆的丈夫原本个孤儿,自己拉拔自己长大,村里只有一个堂叔亲戚,三婆婆只能孤身一人艰难的拉扯大三个孩子。
村里人看三婆婆可怜倒是伸个手帮个忙,可是也是能力有限,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都没多大的能耐帮多大的忙,只能给三婆婆多砍点柴,挑点水啥的。
就这样三婆婆的孩子们渐渐的长大,家里总算好过一点,大儿子也娶了媳妇,三婆婆也开始琢磨着给剩下的两个儿子张罗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土匪袭村的时候,大儿子小儿子都被土匪杀死了,大儿媳妇被土匪糟蹋后跳了井。
三婆婆因为带着二儿子和小闺女去赶集,幸免于难。可是回到村里看到满村的鲜血和倒在血泊中的乡亲们,赶紧回到家里又看到已经死去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婆婆又是经受了一场大的打击,差点不想活了。
可是看到刚满十六岁的二儿子和十岁的小闺女,又咬牙撑了过来,艰难的撑过了战乱的民国,迎来了解放。
期间给儿子娶了媳妇,嫁了女儿,也有了唯一的孙子小伟,一切都往好的发展,可谁想没过几年好日子,全国就迎来了饥荒。儿子在一次去山上找吃的时候,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人去找,最后只找到带血的骨头和衣服。
这下子家里一下子天就塌了,家里没有吃的,眼看着就都要饿死了,就在这个时候,儿媳妇却改了嫁,但是却没从娘家出嫁,而是从婆家走的,把用自己嫁过去换来的几斤粗粮交给了婆婆,然后拿点自己的衣服擦干眼泪嫁了过去。
这时候村里对三婆婆儿媳妇儿子刚死就改嫁的事,没一个人乱嚼舌根子,谁都知道这是到了绝路了啊!
就这样三婆婆靠着那点粗粮一起和小孙子熬过了饥荒三年。这几年村里人日子好过了点,就经常帮一帮三婆婆这一老一小的,分粮的时候也会多分一点粮食给他们,村里人也不会多说什么,实在是三婆婆太苦了!
这年冬天三婆婆的屋子被雪压塌了,幸好人没有事,因为冬天土冻的结实,房子压塌的面积又很多,就不好从新盖,三婆婆和他孙子今年是在村长家过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