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弟魔家的女婿 第58节(2 / 7)
第一个开了头,后边的生怕被抢了,也跟着要买。
大人要买,孩子要买,家里老人要买,一家人各挑各喜欢的,在庄家这里就把东西包圆了,大家都在争相购买的时候,还有人想着想买张家便宜的也咬牙买了贵的。
万一买不着了呢?
张家作坊的要是没来,他们还能忍一忍,想着张家也是一模一样的东西,等对比了两家过后再来买,但现在张家作坊昨天已经来过了,东西也不错,但没有人家的庄家的样式多,好看,还跟那些名人戴一样的呢。
过了红旗村,接下来几个村都是刚进村一推销就成功了的。
第二天庄民国就没去了,陈夏花几个去的,连着花了七八天把四周的村都跑光了,家里堆着的货也都快清空了,剩下的往公社送,摆了两天摊子,最后一件货卖了就收工了。
张家的货也是卖光了的,但都是他们庄家卖过了,张家才有了市场,庄家卖货期间,张家的货一天只卖出去几件,最后又降了一回价。
价格往下降容易,要往上涨不容易,庄家货没了,张家想涨家,人家不买账了,说卖给别人是多少,现在卖给他们凭什么又是高价。
张家口水费了不少,跟他们解释,什么手工费、布料费,还有一大家子请人的工钱,算下来不挣钱的,可谁听?
买东西的人哪里会真正站在卖家上思考。
不挣钱谁会做东西来卖?
是没挣多少,可不是积少成多吗,都是农民同志,也要站在农民同志的角度上思考啊,挣多了他们也给不上,他们也卖不出,何必呢?
少挣点不也是挣嘛?
张家人说不过一群人,他们要涨价,人家就不买,非要盯着他们恢复“原价”,还给其他来看的科普,说之前张家摊子卖多少钱,现在又卖多少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口诛笔伐之中,张家人说不过,只好用低价销售出去。
到货卖完,张家人也算了一笔账。
↑返回顶部↑
大人要买,孩子要买,家里老人要买,一家人各挑各喜欢的,在庄家这里就把东西包圆了,大家都在争相购买的时候,还有人想着想买张家便宜的也咬牙买了贵的。
万一买不着了呢?
张家作坊的要是没来,他们还能忍一忍,想着张家也是一模一样的东西,等对比了两家过后再来买,但现在张家作坊昨天已经来过了,东西也不错,但没有人家的庄家的样式多,好看,还跟那些名人戴一样的呢。
过了红旗村,接下来几个村都是刚进村一推销就成功了的。
第二天庄民国就没去了,陈夏花几个去的,连着花了七八天把四周的村都跑光了,家里堆着的货也都快清空了,剩下的往公社送,摆了两天摊子,最后一件货卖了就收工了。
张家的货也是卖光了的,但都是他们庄家卖过了,张家才有了市场,庄家卖货期间,张家的货一天只卖出去几件,最后又降了一回价。
价格往下降容易,要往上涨不容易,庄家货没了,张家想涨家,人家不买账了,说卖给别人是多少,现在卖给他们凭什么又是高价。
张家口水费了不少,跟他们解释,什么手工费、布料费,还有一大家子请人的工钱,算下来不挣钱的,可谁听?
买东西的人哪里会真正站在卖家上思考。
不挣钱谁会做东西来卖?
是没挣多少,可不是积少成多吗,都是农民同志,也要站在农民同志的角度上思考啊,挣多了他们也给不上,他们也卖不出,何必呢?
少挣点不也是挣嘛?
张家人说不过一群人,他们要涨价,人家就不买,非要盯着他们恢复“原价”,还给其他来看的科普,说之前张家摊子卖多少钱,现在又卖多少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口诛笔伐之中,张家人说不过,只好用低价销售出去。
到货卖完,张家人也算了一笔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