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2 / 3)
他这反复无常、随心所欲的脾气萧曜反正早习惯了,冯童、元双和随行的侍卫更是见多不怪,唯有初次见面的彭英,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是又要去寺庙了,赶快吩咐仆役带路。
占着地处城外的便利,悦海寺占地极广,特别是萧曜刚刚逛了一圈正和县城,再看到悦海寺,觉得比京中一些名刹的规模也不逊色。
虽是初访,普天下的寺庙格局大同小异,加上有彭英相陪,一行人很快到了佛堂外。
寺庙中的气味是久违的,说不上熟悉,却也不至于抵触。面对彭英殷勤递上的香火,萧曜也很自然地接了下来,轻车熟路地拜完之后,发现程勉已经先一步拜完退了出去。
程勉的举动让萧曜有些意外——或是说,他这顺水推舟的劲头让萧曜意外。看了一眼依然跪地不起的元双,萧曜示意冯童不必跟来,而是跟着程勉也退到了殿外。
悦海寺的大殿坐东朝西,地基很高,但此时站在上面无论朝那个方向眺望,烟尘中都只能看见无尽的黄沙。远眺无甚可观,而程勉正在屋檐下看墙壁上的题字,萧曜犹豫了片刻,还是朝着他走了过去。
墙壁上题记众多,层层叠叠,不知道是多少人多少年的手笔,但因为此地多风沙,大多字迹都模糊了,只能勉强辨认出很少的一部分,而这极少的一部分中,又有很多根本不是汉字,也不是梵文。
察觉到萧曜的脚步声,程勉转过视线,萧曜本来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去找他的理由,被他这么一盯,脚步自然而然又停了下来。
程勉看起来倒是并不在意,还指着墙壁上的一处说:“这里有一处题记。倒像是京中来人写下的。”
闻言,萧曜好奇地凑了过去,只见程勉指尖指着的一处隐约能看见两行诗,后两句已经湮没得完全无法辨认了,前两句倒是还能看清,写得是“莲动南池南,心寄北辰北”,恰好提壁之人留下了籍贯和姓名,也依稀可见——
京华何三。
如同有一盆雪水迎面扑了一身,萧曜死死盯着两句残诗和留名,呆若木鸡。
偏偏程勉还在一旁说:“……这何三想来就是题诗的人,看字迹诗和名字应是出于同一人,字颇不坏……还写了南池,多半是同乡了。”
南池在京城的东南角,是京内著名的胜景,而赵氏的宅邸,就在南池北边的德政坊,萧曜少年时偶尔出宫去外祖父家探亲,如果赶上夏日,也会按照京城风俗,在南池泛舟避暑。
程勉不知是对萧曜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但语调中有些遗憾:“这何君没有留下题诗的日期,也不知是何时途径此地的。”
↑返回顶部↑
占着地处城外的便利,悦海寺占地极广,特别是萧曜刚刚逛了一圈正和县城,再看到悦海寺,觉得比京中一些名刹的规模也不逊色。
虽是初访,普天下的寺庙格局大同小异,加上有彭英相陪,一行人很快到了佛堂外。
寺庙中的气味是久违的,说不上熟悉,却也不至于抵触。面对彭英殷勤递上的香火,萧曜也很自然地接了下来,轻车熟路地拜完之后,发现程勉已经先一步拜完退了出去。
程勉的举动让萧曜有些意外——或是说,他这顺水推舟的劲头让萧曜意外。看了一眼依然跪地不起的元双,萧曜示意冯童不必跟来,而是跟着程勉也退到了殿外。
悦海寺的大殿坐东朝西,地基很高,但此时站在上面无论朝那个方向眺望,烟尘中都只能看见无尽的黄沙。远眺无甚可观,而程勉正在屋檐下看墙壁上的题字,萧曜犹豫了片刻,还是朝着他走了过去。
墙壁上题记众多,层层叠叠,不知道是多少人多少年的手笔,但因为此地多风沙,大多字迹都模糊了,只能勉强辨认出很少的一部分,而这极少的一部分中,又有很多根本不是汉字,也不是梵文。
察觉到萧曜的脚步声,程勉转过视线,萧曜本来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去找他的理由,被他这么一盯,脚步自然而然又停了下来。
程勉看起来倒是并不在意,还指着墙壁上的一处说:“这里有一处题记。倒像是京中来人写下的。”
闻言,萧曜好奇地凑了过去,只见程勉指尖指着的一处隐约能看见两行诗,后两句已经湮没得完全无法辨认了,前两句倒是还能看清,写得是“莲动南池南,心寄北辰北”,恰好提壁之人留下了籍贯和姓名,也依稀可见——
京华何三。
如同有一盆雪水迎面扑了一身,萧曜死死盯着两句残诗和留名,呆若木鸡。
偏偏程勉还在一旁说:“……这何三想来就是题诗的人,看字迹诗和名字应是出于同一人,字颇不坏……还写了南池,多半是同乡了。”
南池在京城的东南角,是京内著名的胜景,而赵氏的宅邸,就在南池北边的德政坊,萧曜少年时偶尔出宫去外祖父家探亲,如果赶上夏日,也会按照京城风俗,在南池泛舟避暑。
程勉不知是对萧曜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但语调中有些遗憾:“这何君没有留下题诗的日期,也不知是何时途径此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