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电视剧中这样的差别还可以勉强接受,但《生于淤泥》可是秦砚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电影节的作品,他不可能留下如此大的视觉纰漏。

  孔修明现在才想起谢北杨的真实身高,刚才看刘大力在农村的时候,真的以为他就一米六左右的个头,而现在看起来也就一米七几。

  为了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秦砚从第一场戏就在做准备,服装道具、造型妆容、演员训练、拍摄角度,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少都有可能导致计划失败,这是秦砚和整个团队一起努力的成果。

  还好电影剧情到这儿,刘大力的身高不需要再改变,否则在不借助特效的前提下,秦砚同样技穷了。

  谢北杨的体重并没有“弄虚作假”,毕竟身材的变化也是《生于淤泥》的一个表现渠道。谢北杨真的如他所承诺,在拍摄过程中又瘦了5斤左右。

  离开农村的时候,刘大力在观众眼中就很瘦弱,现在则明显有些不健康。

  但到现在为止,孔修明、卡尔依然没有多么心疼的情绪,他们觉得刘大力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已经实现了自己计划的第一步吗?

  看着孙云秀居然会陪着刘大力这个傻小子去市场采购各中东西厨房用具,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找到了不需要暂住证的就可以租借的小屋,观众们都感觉到满足。

  这就是电影的正面反馈,这也是绝大多数商业电影常用的手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电影主角们获得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成长,让每一观众随着电影角色的收获而满足,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从这一点来说,《生于淤泥》的确有一点离经叛道。因为一般的文艺片电影,在各个方面尝试着打破电影的边界。

  文艺片和商业片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商业片总是在用成熟的套路去吸引观众,而文艺片则是在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改变。

  《生于淤泥》和传统文艺片是格格不入的,已经过去大半小时了,每一个剧情点都在迎合观众。

  些许暧昧的感情、好看的妆容、波折单剧情的反馈,这的确带来了很好的观看体验,没有人会觉得乏味。

  如果这是这样,《生于淤泥》真的能够获得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吗?起码“评审团大奖”不可能给一部剧情毫无内涵的电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