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从这一高度的设计性推测,有假说认为,日本文书也许仅在外观上展现出文字的模样,实际上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线条排列而已。但如此看来,这篇文章却又展现出令人感觉到蕴藏着意义的外观。大量产生没有意义的涂鸦行为本身,很难说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前世纪末叶搅乱世界的伪狄奥尼修斯文书之类的文件中也能看到的那样,仅仅是大量古文书的发现本身,就有着称为一个事件的性质。伪狄奥尼修斯文书,通过发现生成那一文书的算法,而被广泛承认为伪书,但伪造者的失败之处也可以说在于各个文字能够确定为各个文字。如今,对于有限组的符号串,基于机械运算的推测,具有压倒性的力量。日本文字的困难性,原本也是在于很难判断这里所使用的符号数量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对这种设计性,还有一个很难说有魅力的假说。
日本文书,是由这数万字的文字集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文字。
如果采纳这个假说,将整体视为巨大的文字,那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成要素为什么这么像一个个的文字?如果要书写巨大的复杂文字,只要创造出巨大的文字就好,有什么必要特意采用这样的文字体系,将小的文字纳入到网络状结构中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页面排版也会成为问题的吧。
既然前提是假设,那么拥护也好,反对也好,争论也只能成为假设的产物。既然是人写的东西,那么在设计某种程度的巨大物体时自然需要先分割再整合的看法,大脑构造强迫要求这种构成的看法,从表音文字到语义单位的二重分节化的再高一层的三重乃至多重分节化等等,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
有人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超过120亿个文字的语言,谁能学得会?
但正如一切意见都有反对意见存在一样,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相应的回答。答曰,这些符号串是基于少数规则不断变形的符号队列,只要学会了那些规则,就没有必要去记这120亿个文字。120亿这个数,在组合上并不能算巨大。
如果能解析出那些规则,说服力自然会增加,然而赞成这一说法的人们,也没办法展示出那些规则,所以这一假说依然停留在假说的范畴里。
关于如何称呼日本文书中出现的文字,有各种各样的提议。一开始出现的是有点古怪的“概念文字”,最近称之为“神经文字”的情况越来越多。
文字或多或少都伴随着概念化,比如“椅子”这个文字指的就不是个别的椅子,而是指代一般的椅子。如果是为了记述事物而经过了概念化的文字,120亿未免太多了。所以,这种语言会不会尚未经过概念化呢?从这种意见出发,确定了“概念文字”这种名称。
而神经生理学家们认为,这种文字与其说经过神经网络的处理,不如说它更像是神经网络本身。这一假说和其他无数假说一样,对解读毫无帮助,但毕竟给了人一种仿佛解释了什么的感觉,因而多少获得了一些人气,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顺便说一下,对于这个意见也有异议。
正如“20扇门”的游戏所展示的那样[31],作为人类对事物加以分类的结果,不管什么东西,大抵都可以通过20次的yes/no的提问加以确定。而要逐一指定选择过程,需要220个符号。相比之下,120亿这个数不得不说十分保守。如果对于已有的分类组合,文字数量都不够,那么在以之为基础的组合性记述中,文字数量岂不是更会出现压倒性的不足吗?
神经语言提倡派对这个问题无力反驳,但马上又转入了反击:现在所知的120亿个日本文字,只不过是目前发现了这么多资料而已。事实上,那些文字的重复度异常之低,如果资料的数量翻倍,文字数也会翻倍,三倍资料就会是三倍文字。
只要没掌握文字的全貌,这种反驳确实很容易。不过已经120亿的文字都只是部分,那它的全貌会是什么样子,委实让研究者无从推测。
↑返回顶部↑
对这种设计性,还有一个很难说有魅力的假说。
日本文书,是由这数万字的文字集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文字。
如果采纳这个假说,将整体视为巨大的文字,那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成要素为什么这么像一个个的文字?如果要书写巨大的复杂文字,只要创造出巨大的文字就好,有什么必要特意采用这样的文字体系,将小的文字纳入到网络状结构中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页面排版也会成为问题的吧。
既然前提是假设,那么拥护也好,反对也好,争论也只能成为假设的产物。既然是人写的东西,那么在设计某种程度的巨大物体时自然需要先分割再整合的看法,大脑构造强迫要求这种构成的看法,从表音文字到语义单位的二重分节化的再高一层的三重乃至多重分节化等等,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
有人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超过120亿个文字的语言,谁能学得会?
但正如一切意见都有反对意见存在一样,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相应的回答。答曰,这些符号串是基于少数规则不断变形的符号队列,只要学会了那些规则,就没有必要去记这120亿个文字。120亿这个数,在组合上并不能算巨大。
如果能解析出那些规则,说服力自然会增加,然而赞成这一说法的人们,也没办法展示出那些规则,所以这一假说依然停留在假说的范畴里。
关于如何称呼日本文书中出现的文字,有各种各样的提议。一开始出现的是有点古怪的“概念文字”,最近称之为“神经文字”的情况越来越多。
文字或多或少都伴随着概念化,比如“椅子”这个文字指的就不是个别的椅子,而是指代一般的椅子。如果是为了记述事物而经过了概念化的文字,120亿未免太多了。所以,这种语言会不会尚未经过概念化呢?从这种意见出发,确定了“概念文字”这种名称。
而神经生理学家们认为,这种文字与其说经过神经网络的处理,不如说它更像是神经网络本身。这一假说和其他无数假说一样,对解读毫无帮助,但毕竟给了人一种仿佛解释了什么的感觉,因而多少获得了一些人气,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顺便说一下,对于这个意见也有异议。
正如“20扇门”的游戏所展示的那样[31],作为人类对事物加以分类的结果,不管什么东西,大抵都可以通过20次的yes/no的提问加以确定。而要逐一指定选择过程,需要220个符号。相比之下,120亿这个数不得不说十分保守。如果对于已有的分类组合,文字数量都不够,那么在以之为基础的组合性记述中,文字数量岂不是更会出现压倒性的不足吗?
神经语言提倡派对这个问题无力反驳,但马上又转入了反击:现在所知的120亿个日本文字,只不过是目前发现了这么多资料而已。事实上,那些文字的重复度异常之低,如果资料的数量翻倍,文字数也会翻倍,三倍资料就会是三倍文字。
只要没掌握文字的全貌,这种反驳确实很容易。不过已经120亿的文字都只是部分,那它的全貌会是什么样子,委实让研究者无从推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