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村落再壮大,就变成了一个乡,而生活在这个乡里的所有人,自然而然也就都认识。

  过于熟悉的相处,使每个人对彼此都知根知底,那么很多约定俗成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了。

  比如,做事不讲法律,只讲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传统礼仪;

  路上碰见了,不会先叫一下对方的名字,再问好,而是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

  答应了别人要做什么事情,也从不走签字画押立字据的流程,就单凭本心和互相的信任。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债子还’,在这些乡民们眼里,我答应过的事,如果我没办法兑现,那我的后代就得替我兑现,别管兑现到第几代,总之,只要答应了,我就一定信守诺言。

  慢慢的,这些约定俗称的行为也就逐渐变成了熟人社会的代名词,因此,除了这些以外的其它事务,都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其中就包括识字。

  也就是‘文字下乡’,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扫盲运动的故事。

  发起这场运动的原因不难想象,具有新思想又心怀济世苍生志向的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扫盲,来改变乡下人的愚昧和无知。

  当然,在彼此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扫盲运动的结果也可想而知。用‘想当然’的方法去尝试改变自认为的乡下人的‘愚’、‘傻’,简直是天方夜谭。”

  楚丽华听到这里呆住了,他好像理解了母亲常常挂在嘴边那句“要是我能读书的话,哪怕认识字也好”的那种渴求了。

  自己好像是该好好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她了。

  刘星霆招呼大家,“吃菜,吃菜,边吃边说。”

  邓煜冬许是说得入戏了,随便夹了点菜塞进嘴里,还没有咀嚼完全,就开始含糊不清地继续说了:

  “‘农村’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在传统中国社会基层的乡民们,延续着相同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模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乡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