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1 / 2)
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多次,就连仰亚也停下来喊了好多次,甚至是生气地吼了她们也无济于事。反而越是吼,走出来的步子越乱。
就这样一个动作,从王波他们中午快两点钟开始,一直拍到下午四点过。最后,王波他们终于拍成了一次。
可是,这一次,永远也达不到王波他们拍摄的要求,所以,又重新叫大家走了一遍又一遍,跳了一次又一次。
这下,刚刚开始的那些想拍‘电视’的高兴劲,一点都没有了,也终于知道这‘电视’不是那么好拍的。
直到晚上,王波他们也没能把这一组镜头拍好。
不过,到了晚上,由于王波他们要拍的是好几年前大家跳芦笙舞的样子,那时是没有电灯电视的。所以,仰亚他们找来火把,燃起了火堆。
也许是因为晚上,大家也看不到彼此脸的原故吧,这晚上在火把、火堆前跳出来的一组镜头,效果还真的不错。
这也算是王波他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闹了这一天,这可比王波他们拍摄新闻累得多了。可是,这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明天的那些镜头该怎么拍,又要重复拍摄多久——
第209章 非遗申报(3)
这一片民族居住地区,有一种小孩一出生‘会说话就会跳舞,会走路就会唱歌’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于歌舞还是很感兴趣了,也是很擅长的。
而歌舞,就是以芦笙及芦笙舞为主。可是后来,也不知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芦笙和芦笙舞都慢慢地疏远,不再熟悉,也一再跳了,而吹芦笙的男孩更是越来越少。
在很久以前,就像仰亚一样,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在吹芦笙方面有一定天赋,或者说是可塑之材,那就从小两三岁就开始培养了。仰亚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具体培养他的,就是仰亚的爷爷。
而芦笙舞,大多数以女孩学跳芦笙舞为主,所以,也就有那三四岁的小女孩,每逢村寨里节庆和喜事时,都会被自家的阿妈、奶奶以及姐姐等为她们穿上盛装,开始跟着奶奶或者阿妈,开始跳芦笙舞了。有的没有奶奶、阿妈带的,也会跟着家族中的姐姐们一起跳。
特别有趣的是,有那些没有女孩的家里,而奶奶或者阿妈又提前做好了女孩子的盛装,也有阿妈或者奶奶们,把自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的样子,穿上盛装一起参与跳芦笙舞。这在村寨里也是可以的,不会引起人们的笑话,跳舞的男孩,当然也是那些本身也喜欢跳舞的孩子。如果自己不喜欢,那是抓不来的。
↑返回顶部↑
就这样一个动作,从王波他们中午快两点钟开始,一直拍到下午四点过。最后,王波他们终于拍成了一次。
可是,这一次,永远也达不到王波他们拍摄的要求,所以,又重新叫大家走了一遍又一遍,跳了一次又一次。
这下,刚刚开始的那些想拍‘电视’的高兴劲,一点都没有了,也终于知道这‘电视’不是那么好拍的。
直到晚上,王波他们也没能把这一组镜头拍好。
不过,到了晚上,由于王波他们要拍的是好几年前大家跳芦笙舞的样子,那时是没有电灯电视的。所以,仰亚他们找来火把,燃起了火堆。
也许是因为晚上,大家也看不到彼此脸的原故吧,这晚上在火把、火堆前跳出来的一组镜头,效果还真的不错。
这也算是王波他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闹了这一天,这可比王波他们拍摄新闻累得多了。可是,这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明天的那些镜头该怎么拍,又要重复拍摄多久——
第209章 非遗申报(3)
这一片民族居住地区,有一种小孩一出生‘会说话就会跳舞,会走路就会唱歌’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于歌舞还是很感兴趣了,也是很擅长的。
而歌舞,就是以芦笙及芦笙舞为主。可是后来,也不知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芦笙和芦笙舞都慢慢地疏远,不再熟悉,也一再跳了,而吹芦笙的男孩更是越来越少。
在很久以前,就像仰亚一样,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在吹芦笙方面有一定天赋,或者说是可塑之材,那就从小两三岁就开始培养了。仰亚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具体培养他的,就是仰亚的爷爷。
而芦笙舞,大多数以女孩学跳芦笙舞为主,所以,也就有那三四岁的小女孩,每逢村寨里节庆和喜事时,都会被自家的阿妈、奶奶以及姐姐等为她们穿上盛装,开始跟着奶奶或者阿妈,开始跳芦笙舞了。有的没有奶奶、阿妈带的,也会跟着家族中的姐姐们一起跳。
特别有趣的是,有那些没有女孩的家里,而奶奶或者阿妈又提前做好了女孩子的盛装,也有阿妈或者奶奶们,把自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的样子,穿上盛装一起参与跳芦笙舞。这在村寨里也是可以的,不会引起人们的笑话,跳舞的男孩,当然也是那些本身也喜欢跳舞的孩子。如果自己不喜欢,那是抓不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