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2 / 2)
“狸奴,这是道秘旨……”我伸手去接,他一抽手,我接了个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拆。”
他把信囊放在我手上,“何为万不得已时?”我竭力镇静,可是声音还是有些哑。
他点着我的鼻子柔声道:“就是……就是我希望我回来之前,你都不要打开它。”
又是遗诏吗?我烫了手般塞进他怀里,“你也说狸奴好奇心重,既然不要打开,还是等你回来再说吧。”
他莞尔一笑,将信囊随手放在案角,挑唆似的:“你要是好奇,一会儿就可以拆。”他俯身想要吻我,我仰着头迎上去,却被他扣着脑袋压进怀里。吻绵绵地落在我的发上,我看不见他的眼睛,心里一阵兵荒马乱。待他将我推出怀抱,泪眼朦胧中,只见他深谭般的眸子,好像没有起过一丝涟漪。
秋高马壮的时节,我没有送他出城。那密诏被我锁进了东宫书架后暗无天日的机关里,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再看见。
永平散了今日的朝会,向我复述今早拓拔烈的圣旨。上书房十二个监国辅政大臣的名字,崔季渊依然在名册之首,只是再无定夺之权,国难当头之际,拓拔烈竟然会派他去国子监主修国史。如今朝中要行一事,都需经上书房六位以上的大人签字盖印。宫中内事,依然由我主持。赫连三千禁卫军,负责守卫京畿。桓恒三十万大军浩浩汤汤过江决战,江北所剩本就不多,拓拔烈点了七、八万人马走,再抽不出更多给他了。而册立储君之事,圣旨中只字未题。
**********************************************************************
自大军走后,洛阳城就提早了宵禁,各处城门都加紧盘查,赫连每天都会带着羽林军巡城,到处都氤氲着战时的压抑气氛。恰逢十五,我想去白马寺礼佛,也被永平阻拦,说是皇上临走时的口谕,外头不安全,请夫人不要出宫。
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只想寻个心安的去处。“洛阳城并未受到战火波及,执金吾每日巡城,壁垒森严,城中井然有序……”
才辩解了几句,面前就跪了一地的宫人,眼见为首的永平快要把脑袋都磕破了。为安我的心,他提议派两个随侍的宫女替我去白马寺走一遭,供奉手抄经书。我执拗不过,叹了口气算作应允,又不耐问他:“皇上没有不准我去上书房吧?”他这才算罢,呼人殷勤打点。
肩舆落在上书房的院子里,几个太监正架着梯子修剪一株老槐,郎中令站在窗前凝视良久,喟然道:“槐树婆娑,无复生意了!”我挑帘出轿,恰听见这一声叹。
见我前来,他忙出门迎驾。上书房里炭盆烧得正旺,三公九卿都在,独缺一个司徒。“崔大人呢?”我问。
郎中令回道:“崔司徒另有要务在身,近来都在国子监主持修史。”又引我上座,命人奉茶,大臣们纷纷起身问安。
我摆了摆手,“各位大人自去忙吧,我只来看看有没有皇上的消息。” ↑返回顶部↑
他把信囊放在我手上,“何为万不得已时?”我竭力镇静,可是声音还是有些哑。
他点着我的鼻子柔声道:“就是……就是我希望我回来之前,你都不要打开它。”
又是遗诏吗?我烫了手般塞进他怀里,“你也说狸奴好奇心重,既然不要打开,还是等你回来再说吧。”
他莞尔一笑,将信囊随手放在案角,挑唆似的:“你要是好奇,一会儿就可以拆。”他俯身想要吻我,我仰着头迎上去,却被他扣着脑袋压进怀里。吻绵绵地落在我的发上,我看不见他的眼睛,心里一阵兵荒马乱。待他将我推出怀抱,泪眼朦胧中,只见他深谭般的眸子,好像没有起过一丝涟漪。
秋高马壮的时节,我没有送他出城。那密诏被我锁进了东宫书架后暗无天日的机关里,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再看见。
永平散了今日的朝会,向我复述今早拓拔烈的圣旨。上书房十二个监国辅政大臣的名字,崔季渊依然在名册之首,只是再无定夺之权,国难当头之际,拓拔烈竟然会派他去国子监主修国史。如今朝中要行一事,都需经上书房六位以上的大人签字盖印。宫中内事,依然由我主持。赫连三千禁卫军,负责守卫京畿。桓恒三十万大军浩浩汤汤过江决战,江北所剩本就不多,拓拔烈点了七、八万人马走,再抽不出更多给他了。而册立储君之事,圣旨中只字未题。
**********************************************************************
自大军走后,洛阳城就提早了宵禁,各处城门都加紧盘查,赫连每天都会带着羽林军巡城,到处都氤氲着战时的压抑气氛。恰逢十五,我想去白马寺礼佛,也被永平阻拦,说是皇上临走时的口谕,外头不安全,请夫人不要出宫。
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只想寻个心安的去处。“洛阳城并未受到战火波及,执金吾每日巡城,壁垒森严,城中井然有序……”
才辩解了几句,面前就跪了一地的宫人,眼见为首的永平快要把脑袋都磕破了。为安我的心,他提议派两个随侍的宫女替我去白马寺走一遭,供奉手抄经书。我执拗不过,叹了口气算作应允,又不耐问他:“皇上没有不准我去上书房吧?”他这才算罢,呼人殷勤打点。
肩舆落在上书房的院子里,几个太监正架着梯子修剪一株老槐,郎中令站在窗前凝视良久,喟然道:“槐树婆娑,无复生意了!”我挑帘出轿,恰听见这一声叹。
见我前来,他忙出门迎驾。上书房里炭盆烧得正旺,三公九卿都在,独缺一个司徒。“崔大人呢?”我问。
郎中令回道:“崔司徒另有要务在身,近来都在国子监主持修史。”又引我上座,命人奉茶,大臣们纷纷起身问安。
我摆了摆手,“各位大人自去忙吧,我只来看看有没有皇上的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