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嘉化年间,在朝为官者莘莘,但求其深思长虑如方致远者,不见一二。尝闻学子偶得其十五年之奏疏,端坐伏读,有慨于心,起身掷笔悲吟,不禁临风陨涕。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枯蓬断草,江山无处不萧条,孰执其咎?夫仰观古今之变数,俯叹历来之才哲君子。立于今时,望求索正道之长路,路崎岖而夐不见人,盖莫有前之先人,今未蒙擢用,更罔谈后之来者。遥计百年之后,无乃有其人乎?因太息人生如朝露,朝荣夕悴,乃寄深望于后之君子,惜乎不得与其把酒谈霏。

  记作《抚州闲话》。

  ***

  翻译:

  方致远,申洲人士,博闻多识,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气。嘉化九年,于乡试中举。第二年,在廷试中拔得头筹。最初入职为翰林庶常,后来改去了工部。嘉化十二年,在江陵治水有功绩,提升为工部侍郎。在位期间,多次进言国家大计,以直言相谏,不屈于形势,不同流合污。嘉化十五年,联名二十四位官员,上书论当下急务。皇帝看了心中不悦,又不得发作,故明迁暗贬,调其任抚州巡抚。

  方致远为人清素,醇和平淡。纵使身处偏远的抚州,仍然磨砺同保持原有的操守和品行,很少有闲暇时间。在短短两年之间,抚州政事精明,人心安定,邻里和睦,治理得非常好。嘉化十七年,有言官进谗言,方致远被诬下狱。同月,狱中失火,死于大火。百姓得到了这个消息,聚集在抚州城门。那个时候哭泣的人摩肩接踵而来,让听了的人忍不住流泪。皇帝为了宁人心,于来月还了清白。当时的舆论都为之可惜,为之哀悼。

  嘉化年间,在朝为官之人众多,但是深思长虑像方致远这样的,却找不出来一两个。听闻有学子偶然获得了方致远在嘉化十五年上书的奏疏,端坐在案前恭敬地阅读,心中感慨万分,起身掷笔悲吟,不由得临风流泪。

  悲夫!有丹心如故,奈何竟像干枯、断折的蓬草一样随风飘散,由不得自己。江山无处不萧条,到底是何人的过错?仰头看看过去同今日的变数,俯身感叹历来的才哲君子。身处今时今日,看向搜寻正道的长路,那路崎岖不堪,远远地也见不到一个人,大概是没有先人,今方致远未被重用,更难说有没有后面的来者。遥计百年之后,应当是有这样的人吧?每每想到此处,不得不感慨人的一生如朝露,非常短暂,只好寄希望于后之君子,只可惜不得与那人滔滔不绝把酒言欢。

  记作《抚州闲话》。

  作者有话要说:

  想说的话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

  感谢所有读到此处的各位。感谢所有留评的朋友。

  下一章进入《抚州后话》。

  第74章 章七十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