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一,统领各州、府、县官学,定期对所教授的课业进行评级审查;

  其二,监管各地私学,对教学效果优异者予以奖励,对滥竽充数者进行取缔;

  其三,进行“学士”评定。朝廷对在各个领域有突出建树的学者发放俸禄,每年十个名额,级别与翰林院学士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评定的学者并不仅限于“经学”一类,农学、算学、商学、工学等实用学科也参与评定之中。

  此政令一出,对学界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大庸本就私学兴盛,书院为了获得朝廷的嘉奖,主动配合进行学术考评。其中有三家书院进入了首批嘉奖名单,分别是山西临清的花山书院、福建云城的白马书院和安徽大名的岳易书院。

  自此,这三家书院的教学内容引得众多私学争相效仿。再加上倭患平定,海禁一开,江南一带商业兴起,民间议政的氛围也更加开放。学生们总是对新生事物更加敏锐,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莫过于内阁的“唐谢之争”。

  陈延光对学生们的高谈阔论没什么兴趣,刚待要说什么,却听唐挽道:“你听。”

  建成帝登基至今已将近五年了。时间虽短,做的事却不少。吏治改革、学政改革、平倭寇、开海禁、打压宗室、江南建区……学生们心里清楚,这些和皇帝没关系,都是新内阁的功劳。可新内阁里谁的功劳更大一些?谁该坐头把交椅?却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

  “要我说,内阁还是要先看谢阁老,”一个学生说道,“别的不论,且就说吏治改革一项,革除了官场多少弊病!贪腐的土壤没有了,官员全靠政绩升迁罢免,这才是官场当有的风气!”

  他话音刚落,立马就有人出声反驳:“高兄所言有失偏颇。我倒觉得这吏治改革过于严苛,动辄罢免官员,与我朝仁义立国的本心不符。更何况官员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岂能说免就免了?一点情面也不讲。长此以往,人人都如履薄冰,朝廷焉能长治久安?”

  第一个人不高兴了:“既然要改,就当有锐气!谢阁老所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岂容你质疑。”

  “唐公亦有实在的举措!平倭寇、灭宗室,这都是什么样的政绩?只这两条,内阁首辅便非她不可!”

  “平倭寇的是陈将军、清查宗室的是冯阁老,与唐公有什么相关?”

  “谁不知陈、冯二人都是得唐阁老的提拔?唐公有容忍之度,不似谢公,恨不能将所有的美名都挂在自己身上。”

  “若无谢公,如何能有今日之内阁?”

  “若无唐公,内阁的政令谁给批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