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2 / 3)
这几日就三个大事,第一个就是南方旱灾严重,流民失所,人心晃动,政事堂已经商议减免三年税收,各地积极赈灾,还准备安排钦差下江南督查。
第二个便是大辽突然陈兵边境,意味不明,太原多次交涉无果,如今已经进入紧急戒备中。
第三便是两位王爷入职之事,以及崇王准备大婚的事情,外加舒王至今还未定下王妃人选。
这三个事情后两个与他无关,一个是枢密院的事情,一个他不能插手。
至于第一个事情,早上和范阁老商议后也定了人选,只等大朝上讨论即可。虽说已经没有值得操心的事情了,可他坐在案桌前捧着折子却依旧看不进去。
他忧心的是范阁老这几日的态度。
他一出生就被人捧上太子的位置,年幼时,母后便告知她这条路不好走,可他忍了下来并且一路走在现在。
这条路,他得益于嫡长子的身份,得益于天下文人的追捧,得益于教条框架,更得益于诸位老臣的暗中扶持照顾,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背地里的,不能放在明面上,可范阁老迈出了第一步。
他主动推出了舒王殿下。
盛宣知想起那日他召舒王入政事堂的时候,舒王无奈惶恐的神情。
在他琢磨出范阁老的心思后,抢先一步在政令发出时,特意在御花园中光明正大把人请来,让人误以为是他的举动,不会扯出范知春。
当日他坐在上面看着折子,舒王殿下就坐在下首沉默喝茶,也不知过了过久,只听到舒王无奈苦笑着:“殿下当真要如此晾着着我。”
盛宣知看着底下坐着的弟弟,突然发现这个弟弟有些不一样了,那张温和的面具好似黏在他脸上一般,再也看不清他内里的想法。
舒王能活下来要多亏当时还在世的皇后,把怀孕的李妃接到自己殿中抚养,杜绝了一切意外可能,这才平安生下舒王。
可孩子出声没半个月,官家却突然把李妃囚禁,把舒王寄养在杨贵妃膝下,哪怕此时的杨贵妃已经生下崇王。
↑返回顶部↑
第二个便是大辽突然陈兵边境,意味不明,太原多次交涉无果,如今已经进入紧急戒备中。
第三便是两位王爷入职之事,以及崇王准备大婚的事情,外加舒王至今还未定下王妃人选。
这三个事情后两个与他无关,一个是枢密院的事情,一个他不能插手。
至于第一个事情,早上和范阁老商议后也定了人选,只等大朝上讨论即可。虽说已经没有值得操心的事情了,可他坐在案桌前捧着折子却依旧看不进去。
他忧心的是范阁老这几日的态度。
他一出生就被人捧上太子的位置,年幼时,母后便告知她这条路不好走,可他忍了下来并且一路走在现在。
这条路,他得益于嫡长子的身份,得益于天下文人的追捧,得益于教条框架,更得益于诸位老臣的暗中扶持照顾,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背地里的,不能放在明面上,可范阁老迈出了第一步。
他主动推出了舒王殿下。
盛宣知想起那日他召舒王入政事堂的时候,舒王无奈惶恐的神情。
在他琢磨出范阁老的心思后,抢先一步在政令发出时,特意在御花园中光明正大把人请来,让人误以为是他的举动,不会扯出范知春。
当日他坐在上面看着折子,舒王殿下就坐在下首沉默喝茶,也不知过了过久,只听到舒王无奈苦笑着:“殿下当真要如此晾着着我。”
盛宣知看着底下坐着的弟弟,突然发现这个弟弟有些不一样了,那张温和的面具好似黏在他脸上一般,再也看不清他内里的想法。
舒王能活下来要多亏当时还在世的皇后,把怀孕的李妃接到自己殿中抚养,杜绝了一切意外可能,这才平安生下舒王。
可孩子出声没半个月,官家却突然把李妃囚禁,把舒王寄养在杨贵妃膝下,哪怕此时的杨贵妃已经生下崇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