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2)
况且他对这些频繁骚扰沿海百姓的倭寇种族是一丁点好感也没有,武力征讨代价太大,怀柔政策又怕养出反噬的白眼狼,索性就让他们自己内战闹去,自己这边只需要趁他们内战时占据了海上的几处要塞点,封锁了他们的进出海港,让他们彻底成为被困孤岛便可。
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摊开在桌案上都划了醒目红色斜杠的奏章上,心情又变差了:“你瞧瞧,这些也算是被甄选出来的官员了,离了李善长一个个都像是没了主心骨。我让他们写秋收预备的方案,结果个个都开始鼓吹我的功德了。我花时间是等着看他们拍马屁的吗?”
“虽然李善长在有些事上被蒙蔽了眼睛,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确实是文官中一等一的能臣,政事一直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从前只是听命行事的官员一下没了上峰发令,一时无措也是情理之中。”
姜妍与李善长闹了几次不痛快,倒并没有记他的仇,见朱元璋有些不满地眯起了眼睛,叹了口气问道:“你真的准备弃用李善长了?”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道:“我已经吩咐吏部,等他自己递上辞呈,不必经过我便可直接批准了。”李善长的作为已经触及到他的底线了,他留给李善长最后的情面也就是让李善长自己告老保留体面了。
见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姜妍也就没再劝,只是拿
眼瞧着他道:“那你不与他再见面道个别了吗?”
“你看我像是很闲的样子吗?”朱元璋拿这个理由搪塞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不能再表露出对李善长一丝一毫的情分了。
结党营私这样的罪名,他没有夺爵,只是让李善长自己归乡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再去给李善长送别,旁人还真不把结党这桩罪看得有多重了,他日后怎么再驾驭群臣?
他不明说,姜妍却是懂他的心思,只是弯了弯眼道:“我闲啊,明日我便无事,可以去李府瞧瞧。你有什么话想要传达给李善长,不如让我帮你转告了?”
朱元璋看着姜妍的笑脸好一会儿没有说话,最后叹了口气:“你倒真的半点不记恨他朝上顶你的话。”他从屉子里拿了封已经封好了却没有署名的信递给姜妍:“你将信给他便行了。”
果然朱元璋也是有许多离别嘱咐想要与李善长说的,撇开了君臣关系,他与李善长到底是相交许久,志同道合的朋友。
姜妍看了看信的厚度,笑容越发灿烂,在朱元璋眉头跳动,快要恼了之前道:“你继续批你的折子吧,我去歇一会儿了。”她话落便直接转身小跑着溜了,连门都没替朱元璋顺手关上。
夏末秋初,朱元璋透过门扉瞧见了院落中的那棵古树被风穿过树梢时,飒然落下的树叶。印象中的绿意盎然已经演变成了如今的枯枝残叶,他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那个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官吏弊端的文士,如今也成了需要驱除的祸根。
朱元璋的表情有些漠然,收回视线重新开始批阅桌案上的奏折——他为与李善长的朋友私情而留他爵位,却也要为了这天下舍去李善长。大明在大刀阔斧地改革,跟不上步调甚至拖他后腿的人都只能被留名在过去,李善长是第一个,却不会是唯一一个。
↑返回顶部↑
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摊开在桌案上都划了醒目红色斜杠的奏章上,心情又变差了:“你瞧瞧,这些也算是被甄选出来的官员了,离了李善长一个个都像是没了主心骨。我让他们写秋收预备的方案,结果个个都开始鼓吹我的功德了。我花时间是等着看他们拍马屁的吗?”
“虽然李善长在有些事上被蒙蔽了眼睛,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确实是文官中一等一的能臣,政事一直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从前只是听命行事的官员一下没了上峰发令,一时无措也是情理之中。”
姜妍与李善长闹了几次不痛快,倒并没有记他的仇,见朱元璋有些不满地眯起了眼睛,叹了口气问道:“你真的准备弃用李善长了?”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道:“我已经吩咐吏部,等他自己递上辞呈,不必经过我便可直接批准了。”李善长的作为已经触及到他的底线了,他留给李善长最后的情面也就是让李善长自己告老保留体面了。
见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姜妍也就没再劝,只是拿
眼瞧着他道:“那你不与他再见面道个别了吗?”
“你看我像是很闲的样子吗?”朱元璋拿这个理由搪塞了,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不能再表露出对李善长一丝一毫的情分了。
结党营私这样的罪名,他没有夺爵,只是让李善长自己归乡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再去给李善长送别,旁人还真不把结党这桩罪看得有多重了,他日后怎么再驾驭群臣?
他不明说,姜妍却是懂他的心思,只是弯了弯眼道:“我闲啊,明日我便无事,可以去李府瞧瞧。你有什么话想要传达给李善长,不如让我帮你转告了?”
朱元璋看着姜妍的笑脸好一会儿没有说话,最后叹了口气:“你倒真的半点不记恨他朝上顶你的话。”他从屉子里拿了封已经封好了却没有署名的信递给姜妍:“你将信给他便行了。”
果然朱元璋也是有许多离别嘱咐想要与李善长说的,撇开了君臣关系,他与李善长到底是相交许久,志同道合的朋友。
姜妍看了看信的厚度,笑容越发灿烂,在朱元璋眉头跳动,快要恼了之前道:“你继续批你的折子吧,我去歇一会儿了。”她话落便直接转身小跑着溜了,连门都没替朱元璋顺手关上。
夏末秋初,朱元璋透过门扉瞧见了院落中的那棵古树被风穿过树梢时,飒然落下的树叶。印象中的绿意盎然已经演变成了如今的枯枝残叶,他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那个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官吏弊端的文士,如今也成了需要驱除的祸根。
朱元璋的表情有些漠然,收回视线重新开始批阅桌案上的奏折——他为与李善长的朋友私情而留他爵位,却也要为了这天下舍去李善长。大明在大刀阔斧地改革,跟不上步调甚至拖他后腿的人都只能被留名在过去,李善长是第一个,却不会是唯一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