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3)
“二则,自古以来,史书写成王败寇的将相,写金戈铁马的英雄,写倾国倾城的美人,何曾有人用心记一记我们平常百姓的风俗人情?何曾有人记一记王楼的梅花包子,曹婆的酱肉饼,宋五嫂的鱼羹,州桥夜市的梅子姜、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儿以为,此书若成,千年之后,后世必将其视作珍品而细研,不为别的,只为一窥今日的风雅繁盛。”
苏蘅越说,苏璋的眼睛越亮,连一旁闲听的苏璞也不禁露出若有所相思的表情。
冬日的稀薄阳光流泻进浅碧色的纱窗,带着沉静的温度,映在地上如冷泉。这光反照在苏蘅的脸上,使她此刻看起来冷冽而明净。
“江山波澜与世俗风景各有可写可画之处。有人作《千里江山图》,自有人作《清明上河图》②,同被视作稀世之珍。”
苏蘅淡淡笑开,眸闪如星,声音带着奇异而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徐徐道:“此书若成,爹爹不作写史传之人,难道就做不成被史传所写的人么?”
苏璋一怔,最后那句话如纶音佛语,当头喝住了他,使他不由有片刻默然。
苏璞垂下眼,将眼中的震动掩去,而顷才抬眼看苏蘅,抚掌笑道:“日后谁要是娶了苏家阿蘅,当真是有福了。”
这一抬眼,刚才那个冷冽的苏蘅却有不见了。
她还是一张小小的鹅蛋脸,水亮的眼睛里藏着点促狭,懒懒散散地朝他挤了挤眼睛。
然后她转目看康阳,轻松插科打诨,“所以,爹爹日后若再说自己‘不紧要’,母亲可要向官家好好参爹爹一本了。”
苏蘅说的话,虽是为了劝慰苏璋,却也是发自肺腑。
这些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淹没在史书的宏大叙事下的生活细节,在北宋鼎盛时的确鲜有人记载。她前世常常读《东京梦华录》,但这是金灭宋以后,时人为了缅怀而作,况味已经大大不同。
因此苏璋的书对她这种后世的吃货来说,的确很重要。
苏璋眼角深深的皱纹舒展开来,适才眉宇间疲惫的神色一扫而空。
他知道苏蘅是为了缓和气氛,但奇异的,她这一番话无论是在理智上,还是情感上都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和诱惑力,如春风般适意的安慰,吹散了他眼中的黯淡,也吹散了康阳面庞上的忧郁。
↑返回顶部↑
苏蘅越说,苏璋的眼睛越亮,连一旁闲听的苏璞也不禁露出若有所相思的表情。
冬日的稀薄阳光流泻进浅碧色的纱窗,带着沉静的温度,映在地上如冷泉。这光反照在苏蘅的脸上,使她此刻看起来冷冽而明净。
“江山波澜与世俗风景各有可写可画之处。有人作《千里江山图》,自有人作《清明上河图》②,同被视作稀世之珍。”
苏蘅淡淡笑开,眸闪如星,声音带着奇异而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徐徐道:“此书若成,爹爹不作写史传之人,难道就做不成被史传所写的人么?”
苏璋一怔,最后那句话如纶音佛语,当头喝住了他,使他不由有片刻默然。
苏璞垂下眼,将眼中的震动掩去,而顷才抬眼看苏蘅,抚掌笑道:“日后谁要是娶了苏家阿蘅,当真是有福了。”
这一抬眼,刚才那个冷冽的苏蘅却有不见了。
她还是一张小小的鹅蛋脸,水亮的眼睛里藏着点促狭,懒懒散散地朝他挤了挤眼睛。
然后她转目看康阳,轻松插科打诨,“所以,爹爹日后若再说自己‘不紧要’,母亲可要向官家好好参爹爹一本了。”
苏蘅说的话,虽是为了劝慰苏璋,却也是发自肺腑。
这些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淹没在史书的宏大叙事下的生活细节,在北宋鼎盛时的确鲜有人记载。她前世常常读《东京梦华录》,但这是金灭宋以后,时人为了缅怀而作,况味已经大大不同。
因此苏璋的书对她这种后世的吃货来说,的确很重要。
苏璋眼角深深的皱纹舒展开来,适才眉宇间疲惫的神色一扫而空。
他知道苏蘅是为了缓和气氛,但奇异的,她这一番话无论是在理智上,还是情感上都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和诱惑力,如春风般适意的安慰,吹散了他眼中的黯淡,也吹散了康阳面庞上的忧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