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3章(2 / 3)
因为他明白自己不仅是省院神经外科的支柱,更是李敏能心无旁骛 勇敢挑战手术难度的依靠。因为他明白自己已经过了外科大夫的最好年华,无论是手术技巧的精致程度,还是那些显微器械的应用,都很难再上一层楼,都难跟小了自己26岁的李敏比提高。
所以他甘愿当人梯,愿意让李敏站在自己的肩上,把省院的神经外科水平推向更高。李敏在临床手术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点成绩,都会让他由衷产生自豪感。
这种成就比他亲手解除一个患者的病痛更令他骄傲。
所以他能客观地看待神经外科这两年取得的成绩。所以他愿意坦然地承担这个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后不能苏醒的一切后果。他甚至在手术台上就能冷静地权衡,这个难逃厄运的患者,让李敏通过他在手术台上的反应,能增加对神经外科手术变数的认知。
所以他在手术室通过与周主任的闲聊,不过是提醒李敏:这样的事情不稀罕,这样的事情他遇到过。
因为李敏需要这些安慰。
因为他觉得自己需要把李敏这个有天赋 敢干 也肯努力的年轻人扶起来。
因为这不仅是他身为省院神经外科专家 神经外科主任为薪火传承该做的分内工作,更是他作为医疗院长必须肩负起来的培养年轻医生的责任。
……
陈文强把写好的手术记录夹进病历里,按铃叫了护士进来,让她把病历夹送给值班大夫。然后他冷静地把下周的工作安排告诉给周主任和洪主任。
“下周我们科有五台手术。老赵给我加了一台,小李给我加了一台。”
周主任有些担忧地问:“老陈,你行吗?不行就少安排一点儿。别信他们的什么工作占据思想就是灵丹妙药的说法。”
“我才52岁,我怎么不行了!”陈文强开玩笑。但他跟着叹气道:“今年底,我怕是要被医大附院那几个老家伙攻击了。”
“该!谁让你去年太逞能了。”周主任说了他一句,接着感慨道:“在省城的神经外科领域,你和小李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我看在你们专业学会里,今年敢说自己比你和小李搭档 手术做得比你俩好的,没谁有那么大的脸。”
“是啊,陈院长。咱们不是神仙,没办法做到妙手回春。咱们只能治病但救不了命。”洪主任也宽慰陈文强。
↑返回顶部↑
所以他甘愿当人梯,愿意让李敏站在自己的肩上,把省院的神经外科水平推向更高。李敏在临床手术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点成绩,都会让他由衷产生自豪感。
这种成就比他亲手解除一个患者的病痛更令他骄傲。
所以他能客观地看待神经外科这两年取得的成绩。所以他愿意坦然地承担这个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后不能苏醒的一切后果。他甚至在手术台上就能冷静地权衡,这个难逃厄运的患者,让李敏通过他在手术台上的反应,能增加对神经外科手术变数的认知。
所以他在手术室通过与周主任的闲聊,不过是提醒李敏:这样的事情不稀罕,这样的事情他遇到过。
因为李敏需要这些安慰。
因为他觉得自己需要把李敏这个有天赋 敢干 也肯努力的年轻人扶起来。
因为这不仅是他身为省院神经外科专家 神经外科主任为薪火传承该做的分内工作,更是他作为医疗院长必须肩负起来的培养年轻医生的责任。
……
陈文强把写好的手术记录夹进病历里,按铃叫了护士进来,让她把病历夹送给值班大夫。然后他冷静地把下周的工作安排告诉给周主任和洪主任。
“下周我们科有五台手术。老赵给我加了一台,小李给我加了一台。”
周主任有些担忧地问:“老陈,你行吗?不行就少安排一点儿。别信他们的什么工作占据思想就是灵丹妙药的说法。”
“我才52岁,我怎么不行了!”陈文强开玩笑。但他跟着叹气道:“今年底,我怕是要被医大附院那几个老家伙攻击了。”
“该!谁让你去年太逞能了。”周主任说了他一句,接着感慨道:“在省城的神经外科领域,你和小李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我看在你们专业学会里,今年敢说自己比你和小李搭档 手术做得比你俩好的,没谁有那么大的脸。”
“是啊,陈院长。咱们不是神仙,没办法做到妙手回春。咱们只能治病但救不了命。”洪主任也宽慰陈文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