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2 / 2)
女子科考放在前朝那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可能性,可谁让现在改朝换代了呢?
王丞相都被弄回家反省了,之前还被发落了一批官员,最重要的是出征的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晋、庆的都城了。眼看大宋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赵远作为结束了百年纷乱割据,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威势大涨,更何况他在朝堂上那一番作为的确能镇住不少人,也显示了他的决心。一时间朝堂上根本没人敢跟他顶牛。
书院的学子虽然愤懑,但上次科举他们联手弄鬼,错过了大宋朝的第一次科举已经悔恨非常了,再闹下去,革掉他们的功名绝对不是吓唬人的。
连当朝丞相,朝廷大员都没讨了好,更何况他们这些仕途都没有迈入的小虾米了。
再说了,这时候的寒门学子还是少,读得起书的多是世家大族,这样家族出来的学子谁还没几个学识不错的姐姐妹妹了,真要考出几个女官得皇后的重用那也是家族的资源,整个家族都要沾光的,所以冷静下来也就熄了火气。
到最后也就只有寒门学子反对的最激烈,可他们人数太少,在朝堂上也没有力量自然激不起什么浪花。
至于女官的姻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谁家没几个走不了科举之路的纨绔呀,娶个当官的媳妇儿至少分家以后不会没落,仍是官宦之家。以后孩子上学出仕都有好处。低这个头不难。
再说女官要实在是想嫁人,只要愿意辞官多的是人愿意求取,毕竟考过科举当了官儿,可比一般的才女有分量多了。当家主母也是需要政治眼光的。
所以皇上发布女子科举的圣旨之后,除了刚开始热血上头骂声一片,后来都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对自己的利益了。
特别是有条件参加女官考试的世家大族,在外面的小民还在混乱的骂着伤风败俗的时候。已经冷静下来开始给有意出仕的女眷针对性的补起课来。
这是一块新大饼,既然反抗不了,自然要给自己家争取最大的利益。毕竟他们大宋的皇后是有实权的,女官至少现在看起来也是有前途的,不管这项政策是阶段性的过度还是长久的执行,里面的利益都不小,自然要吃到自家嘴里才行。 ↑返回顶部↑
王丞相都被弄回家反省了,之前还被发落了一批官员,最重要的是出征的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晋、庆的都城了。眼看大宋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赵远作为结束了百年纷乱割据,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威势大涨,更何况他在朝堂上那一番作为的确能镇住不少人,也显示了他的决心。一时间朝堂上根本没人敢跟他顶牛。
书院的学子虽然愤懑,但上次科举他们联手弄鬼,错过了大宋朝的第一次科举已经悔恨非常了,再闹下去,革掉他们的功名绝对不是吓唬人的。
连当朝丞相,朝廷大员都没讨了好,更何况他们这些仕途都没有迈入的小虾米了。
再说了,这时候的寒门学子还是少,读得起书的多是世家大族,这样家族出来的学子谁还没几个学识不错的姐姐妹妹了,真要考出几个女官得皇后的重用那也是家族的资源,整个家族都要沾光的,所以冷静下来也就熄了火气。
到最后也就只有寒门学子反对的最激烈,可他们人数太少,在朝堂上也没有力量自然激不起什么浪花。
至于女官的姻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谁家没几个走不了科举之路的纨绔呀,娶个当官的媳妇儿至少分家以后不会没落,仍是官宦之家。以后孩子上学出仕都有好处。低这个头不难。
再说女官要实在是想嫁人,只要愿意辞官多的是人愿意求取,毕竟考过科举当了官儿,可比一般的才女有分量多了。当家主母也是需要政治眼光的。
所以皇上发布女子科举的圣旨之后,除了刚开始热血上头骂声一片,后来都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对自己的利益了。
特别是有条件参加女官考试的世家大族,在外面的小民还在混乱的骂着伤风败俗的时候。已经冷静下来开始给有意出仕的女眷针对性的补起课来。
这是一块新大饼,既然反抗不了,自然要给自己家争取最大的利益。毕竟他们大宋的皇后是有实权的,女官至少现在看起来也是有前途的,不管这项政策是阶段性的过度还是长久的执行,里面的利益都不小,自然要吃到自家嘴里才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