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3)
老教授温和地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致地重复了一遍她的名字:“南思阮在吗?”
南思阮简直闪回南中念书时的数学课堂,硬着头皮站起来,细若蚊声应了一句:“在的。”
老教授看着她笑眯眯不吭声,南思阮根据多年开小差经验迅速瞥了眼黑板上只写了八个汉字,又试探看了教授几眼边道:“这句是唐太宗说的...意思是把历史作为参考,可以知道一个朝代的更替。”
教室极静,老教授笑容收了几分,南思阮说出口时就知道对方问的肯定不是翻译,颇为绝望地站在原地,甚至准备好一会儿老教授要记名时报上顾向野的学号浑水摸鱼...
老教授很快又笑了笑,说:“中文系培养的不是翻译家,老师想问的是,既然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为什么中国史上会出现六十七个王朝,难道不应该以前人为镜而保自己王朝不被更替吗?”
教室里其余的学生都清楚老教授一开始就没提什么问题,只是看着名单念了个名字,正巧就逮到个开小差的姑娘,莫名就站起来翻译了一遍黑板上教授刚写下的话 。
那个问题是道能用来出卷做压轴论述的题目,老教授八成是想给开小差的人一个下马威,没有人吭声说什么。
南思阮愣了几秒,看向他,反问:“以史为镜,是可以做到的吗?”
老教授笑着看她:“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可以通过古史文书了解往事,是没问题的,”南思阮迟疑道,“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知道有帝王杀忠臣不可取,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我们怎么能在自己的朝代知道谁是贤臣谁是小人,民何时载舟覆舟,如何将历史作为镜面,完全看到自己这个朝代?”
“历史决定论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认为一千年前枉死的忠臣到一千年以后依旧会枉死,”南思阮说,“研究历史的规律本身就很荒谬了,把所有归结于历史的宿命根本是对朝代的不负责吧。”
“但同学你又怎么解释《徙戎论》?”老教授问,“江统连未来□□的地点都预测到了,为什么当时的皇帝没有采纳导致朝代大乱?”
“江统提出时戎狄的发展已经完善了,”南思阮反驳,“江统上书的时候形势已成,如果当时对戎狄下手,只会把天下大乱的时间提前,加速朝代灭亡吧?”
“那按你的说法,《徙戎论》提出其实对这个朝代改变不大,”老教授笑着点头,“‘迁亦乱,不迁亦乱’,这不就是又证明了历史决定论?”
南思阮看着他有些愣,觉得哪里不对又一时半会儿无言以对,就看到教授抬手示意自己坐下,走回讲台打开保温杯润了口水。
↑返回顶部↑
南思阮简直闪回南中念书时的数学课堂,硬着头皮站起来,细若蚊声应了一句:“在的。”
老教授看着她笑眯眯不吭声,南思阮根据多年开小差经验迅速瞥了眼黑板上只写了八个汉字,又试探看了教授几眼边道:“这句是唐太宗说的...意思是把历史作为参考,可以知道一个朝代的更替。”
教室极静,老教授笑容收了几分,南思阮说出口时就知道对方问的肯定不是翻译,颇为绝望地站在原地,甚至准备好一会儿老教授要记名时报上顾向野的学号浑水摸鱼...
老教授很快又笑了笑,说:“中文系培养的不是翻译家,老师想问的是,既然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为什么中国史上会出现六十七个王朝,难道不应该以前人为镜而保自己王朝不被更替吗?”
教室里其余的学生都清楚老教授一开始就没提什么问题,只是看着名单念了个名字,正巧就逮到个开小差的姑娘,莫名就站起来翻译了一遍黑板上教授刚写下的话 。
那个问题是道能用来出卷做压轴论述的题目,老教授八成是想给开小差的人一个下马威,没有人吭声说什么。
南思阮愣了几秒,看向他,反问:“以史为镜,是可以做到的吗?”
老教授笑着看她:“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可以通过古史文书了解往事,是没问题的,”南思阮迟疑道,“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知道有帝王杀忠臣不可取,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我们怎么能在自己的朝代知道谁是贤臣谁是小人,民何时载舟覆舟,如何将历史作为镜面,完全看到自己这个朝代?”
“历史决定论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认为一千年前枉死的忠臣到一千年以后依旧会枉死,”南思阮说,“研究历史的规律本身就很荒谬了,把所有归结于历史的宿命根本是对朝代的不负责吧。”
“但同学你又怎么解释《徙戎论》?”老教授问,“江统连未来□□的地点都预测到了,为什么当时的皇帝没有采纳导致朝代大乱?”
“江统提出时戎狄的发展已经完善了,”南思阮反驳,“江统上书的时候形势已成,如果当时对戎狄下手,只会把天下大乱的时间提前,加速朝代灭亡吧?”
“那按你的说法,《徙戎论》提出其实对这个朝代改变不大,”老教授笑着点头,“‘迁亦乱,不迁亦乱’,这不就是又证明了历史决定论?”
南思阮看着他有些愣,觉得哪里不对又一时半会儿无言以对,就看到教授抬手示意自己坐下,走回讲台打开保温杯润了口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