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2 / 2)
这时一直紧盯着柏皓霖的易云昭见他已经看到了尸检报告,解释道:“我问过秦医师,她说动脉爆血类似于被割喉时的血液喷射,有时候可达一米多远,如果有人站在他对面,就像淋了血雨一样。”
柏皓霖还记得自己对于割喉案第一名受害者曾被凶手特意转身面对观光电梯的玻璃时所做出的侧写:凶手的潜意识让他想在下方欣赏喷射出的鲜血染满整个玻璃窗的感觉,这无疑与庄旭昴的童年经历契合,可问题是,当年他的母亲是为了保护他而死,最后怎么会演变成如此残暴的杀人手法?
第7-10页算是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易云昭找到庄旭昴家人后,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情况,里面并没有记录多少庄父对儿子的评价,倒是写了不少他继母和邻居的描述,在他们眼里,庄父对庄旭昴并不好,他一直将其母的死怪在庄旭昴身上,时常暴力相对,尤其是在喝醉酒后。
庄父这样的行为给庄旭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创伤——本来童年时期目睹了血腥场面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再加上父亲的怪责,令庄旭昴对母亲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失去母亲时,他们通常会把母亲视为受害者,会想去保护女性,而不是伤害她们。
但庄旭昴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并没有陪伴在他身边,不仅没能弥补母亲去世带给他的创伤和阴影,更糟糕的是在他第二逆反期(即青春期)对其施加暴力,令庄旭昴对母亲的看法从同情和愧疚演变成愤怒和憎恨——这是对她的过早离去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衍生出对血液的迷恋和对女性的不尊重。
第11-14页是庄旭昴念高中二年级时,高三的一名学生被老师责骂后心生怨恨,竟将老师残忍杀害,这名学生的父母请了全市最好的律师为他辩护,律师找了一名精神病理学家,证明其为偏执型人格,同时患有被害妄想,即凶手当时认为受害者将对他产生性命的威胁才先下手为强,所以他行凶时并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律师的辩护令他逃脱了法律的严惩,仅被判进行心理治疗。
看到这,柏皓霖想起庄旭昴刚到心理支援处时,他曾问过他为什么选修犯罪心理学,庄旭昴当时提起过这件事,却没有说行凶者利用精神疾病逃脱了牢狱之灾,想必那时候他就已经对将要发生的事有了计划。
第15页则是庄旭昴大学毕业时,班导师撰写的推荐意见中通常都是一些褒扬之词,不过庄旭昴的推荐意见中有几句鲜少看到的话:“对新鲜事物有异常的好奇心”、“格外执着于认定的信念”、“独特的行动派”,潜台词说明班导师认为庄旭昴狂热、偏执、做事不计后果。 ↑返回顶部↑
柏皓霖还记得自己对于割喉案第一名受害者曾被凶手特意转身面对观光电梯的玻璃时所做出的侧写:凶手的潜意识让他想在下方欣赏喷射出的鲜血染满整个玻璃窗的感觉,这无疑与庄旭昴的童年经历契合,可问题是,当年他的母亲是为了保护他而死,最后怎么会演变成如此残暴的杀人手法?
第7-10页算是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易云昭找到庄旭昴家人后,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情况,里面并没有记录多少庄父对儿子的评价,倒是写了不少他继母和邻居的描述,在他们眼里,庄父对庄旭昴并不好,他一直将其母的死怪在庄旭昴身上,时常暴力相对,尤其是在喝醉酒后。
庄父这样的行为给庄旭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创伤——本来童年时期目睹了血腥场面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再加上父亲的怪责,令庄旭昴对母亲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失去母亲时,他们通常会把母亲视为受害者,会想去保护女性,而不是伤害她们。
但庄旭昴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并没有陪伴在他身边,不仅没能弥补母亲去世带给他的创伤和阴影,更糟糕的是在他第二逆反期(即青春期)对其施加暴力,令庄旭昴对母亲的看法从同情和愧疚演变成愤怒和憎恨——这是对她的过早离去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衍生出对血液的迷恋和对女性的不尊重。
第11-14页是庄旭昴念高中二年级时,高三的一名学生被老师责骂后心生怨恨,竟将老师残忍杀害,这名学生的父母请了全市最好的律师为他辩护,律师找了一名精神病理学家,证明其为偏执型人格,同时患有被害妄想,即凶手当时认为受害者将对他产生性命的威胁才先下手为强,所以他行凶时并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律师的辩护令他逃脱了法律的严惩,仅被判进行心理治疗。
看到这,柏皓霖想起庄旭昴刚到心理支援处时,他曾问过他为什么选修犯罪心理学,庄旭昴当时提起过这件事,却没有说行凶者利用精神疾病逃脱了牢狱之灾,想必那时候他就已经对将要发生的事有了计划。
第15页则是庄旭昴大学毕业时,班导师撰写的推荐意见中通常都是一些褒扬之词,不过庄旭昴的推荐意见中有几句鲜少看到的话:“对新鲜事物有异常的好奇心”、“格外执着于认定的信念”、“独特的行动派”,潜台词说明班导师认为庄旭昴狂热、偏执、做事不计后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