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5 / 7)
那书生现在似乎已经被吓傻了,脸色苍白,连挣扎都没有挣扎,全身的力气都靠在两个衙差的身上。
周围不断传来吸气声,带着劫后余生的喘息,似是庆幸,又似惊诧。
“王大人到,”正在这时候外面传来通报声。
这些考生都已经不是白丁都是正经秀才出身,这样的情况下,遇到官员他们自然是要行礼的,所以虽然现在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王’姓大人是谁,不过还是都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沐彦卿也安安静静的站在了自己的位子上,要说朝中的‘王’姓大人,他只知道两位——一位是当今的首辅,一位就是王麟之王大人。当今首辅日理万机,肯定不会来他们小小的乡试走一圈,而王麟之王侍郎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之后官途恒通,他如果现在出现在众学子面前也算是一种激励,不过他来乡试未免也有些大才小用。
沐彦卿这样想着的时候,王大人已经步入了贡房,沐彦卿抬头看去正是王麟之。
“参见大人,”众秀才行礼,已经有功名在身的仕人,见到官员是可以不行跪拜礼的,所以他们都只是拱手问礼。
王麟之也没有拿官架子,而是儒雅的回了一礼,然后吩咐衙差,“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继续就可。”
“王麟之王大人能够过来,怎么能够就只是看看,既然来了一会儿训话的时候多说两句才好,”正在这时候,已经在考舍那边准备训话的考官走了出来,他显然与王麟之的关系不错,说起话来也是一股随意劲儿。
众位学子在听到考官称呼的时候,皆是一愣,再看向王麟之表情已经有所不同,王麟之不仅有家世还有才学,他的家世惊人,让出生平民的学习艳羡,他的才学也少有人能与之比肩,即使是撇去家世,他的才识和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为众位学子敬佩和尊重。、
那名考官领着王麟之往考舍那边走去,等过一会儿所有在此参加乡试的学子都要集合在那里,听主考官和众位考官训话,开朝第一场到底是有些仪式感的。
说起来沐彦卿和王麟之是有过几面之缘的,怎么说王麟之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不过现在显然不是他诉说恩情的时候。这样想着沐彦卿没有上前搭话,他退后几步和众多的学子一痛往前走,和刚刚的沉闷相比,现在的众位学子似乎又重新燃起了对科举考试的希望。
“自你之后,我京城府再也没有出过一甲第一名,我希望这次我们这边能有所突破,”考官对王麟之说道。
陈朝的科举考试关于户籍这方面一直把控的很严格,府试都是在各个行省的省府举行,万千学子通过府试成为秀才的寥寥无几,这也就造成乡试的参考人数不会太多,为了能集中的把这些考生集合起来,乡试主要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就设在京城府,金陵府,以及布政使司驻地。
既然划分了地方自然就有对比,京城府前些年的时候一直独占鳌头,毕竟京城是儒学大家聚集地,这边办学水平高,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江南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是经济,还包括文化和教育,直接冲击了京城的地位。
↑返回顶部↑
周围不断传来吸气声,带着劫后余生的喘息,似是庆幸,又似惊诧。
“王大人到,”正在这时候外面传来通报声。
这些考生都已经不是白丁都是正经秀才出身,这样的情况下,遇到官员他们自然是要行礼的,所以虽然现在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王’姓大人是谁,不过还是都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沐彦卿也安安静静的站在了自己的位子上,要说朝中的‘王’姓大人,他只知道两位——一位是当今的首辅,一位就是王麟之王大人。当今首辅日理万机,肯定不会来他们小小的乡试走一圈,而王麟之王侍郎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之后官途恒通,他如果现在出现在众学子面前也算是一种激励,不过他来乡试未免也有些大才小用。
沐彦卿这样想着的时候,王大人已经步入了贡房,沐彦卿抬头看去正是王麟之。
“参见大人,”众秀才行礼,已经有功名在身的仕人,见到官员是可以不行跪拜礼的,所以他们都只是拱手问礼。
王麟之也没有拿官架子,而是儒雅的回了一礼,然后吩咐衙差,“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继续就可。”
“王麟之王大人能够过来,怎么能够就只是看看,既然来了一会儿训话的时候多说两句才好,”正在这时候,已经在考舍那边准备训话的考官走了出来,他显然与王麟之的关系不错,说起话来也是一股随意劲儿。
众位学子在听到考官称呼的时候,皆是一愣,再看向王麟之表情已经有所不同,王麟之不仅有家世还有才学,他的家世惊人,让出生平民的学习艳羡,他的才学也少有人能与之比肩,即使是撇去家世,他的才识和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为众位学子敬佩和尊重。、
那名考官领着王麟之往考舍那边走去,等过一会儿所有在此参加乡试的学子都要集合在那里,听主考官和众位考官训话,开朝第一场到底是有些仪式感的。
说起来沐彦卿和王麟之是有过几面之缘的,怎么说王麟之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不过现在显然不是他诉说恩情的时候。这样想着沐彦卿没有上前搭话,他退后几步和众多的学子一痛往前走,和刚刚的沉闷相比,现在的众位学子似乎又重新燃起了对科举考试的希望。
“自你之后,我京城府再也没有出过一甲第一名,我希望这次我们这边能有所突破,”考官对王麟之说道。
陈朝的科举考试关于户籍这方面一直把控的很严格,府试都是在各个行省的省府举行,万千学子通过府试成为秀才的寥寥无几,这也就造成乡试的参考人数不会太多,为了能集中的把这些考生集合起来,乡试主要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就设在京城府,金陵府,以及布政使司驻地。
既然划分了地方自然就有对比,京城府前些年的时候一直独占鳌头,毕竟京城是儒学大家聚集地,这边办学水平高,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江南迅速成长起来,不仅是经济,还包括文化和教育,直接冲击了京城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