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听说返乡灾民都可去衙门领到口粮和种子,也能借贷农具和耕牛。

  人离乡贱,能回去谁乐意在他乡当短工呢?

  于是他和几个在外流浪的乡亲就结伴还乡了。

  他本是开阳县落云山西边山脚下原家庄的,好不容易千里迢迢地回了村,可村子里就没剩下几个人了。

  又因为原家庄的村长一家去逃荒并没回来,不知道是死在外头了,还是在哪里落了户,他就托了个大,自任村长。

  田地是农民的根本,他带着村人上县衙,除了领了些救济粮和种子之外,还想借贷些农具和耕牛。

  然而县衙里却有规定,一般的农具,如锄头铁钎只要押上村里的田地就能领着,可耕牛却不行,需得十户联名,且押上所有人家的房产和田地才行。

  这个条件听起来苛刻,但其实细算起来,如今各村都没了人,大量的田地抛荒,没人种的地,实际上不值什么钱。至于房子那就更别提了。乡下建房,多是土坯,能用一半砖的都是殷实人家,这种房子一旦没了人住,荒草丛生,野兽作窝,破败得极快。用不了两年房顶一塌,就更是一文不值了。

  而耕牛可不一样了。

  如今一头健牛,在市面上最少也得六七十两银子。

  换算到现代,那就相当于买了一辆中档车。

  之所以五县的县衙里能有耕牛租借,还是借着三殿下的光,三殿下私人出银子,通过大殿下从南边买了一批五百头牛,每个县约摸有百头。

  当然一个县不可能只有一百个村子,而且一头牛说起来也不够一村人用的。

  只是如今有些村已经彻底没了人,好点的村子也只余下三分之一的人口,所以这百头牛倒是勉强够用。

  这位原五郎打短工的时候也挣了百把文钱,农具倒是不用愁,但村里人家不足五户,离能借牛还差得远,他可不就想着去别的村子看看,万一也碰到跟他们原家村差不多的,两村合起来借头牛,一村用半月总是行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