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2 / 2)
“青少年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与儿童身上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有品行障碍的少年儿童会有明显的不良行为,比如逃课、逃学、虐待小动物等…甚至像这次一样,伤害他人。他们情感淡漠,无负罪感,即可以毫无内疚地随意犯罪。它是反社会人格的前期征兆,如果不加以矫正,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即一种人格障碍。我们学心理的人常说,反社会人格好比一种癌症,治愈的几率十分之小,连改善都相当困难,因为它既有生理上的因素,又有心理上的因素。”
“早期研究倾向于把品行障碍的成因归结于人体大脑的某种生理构造缺陷,因为科学家在研究病例的大脑时,发现他们大脑内的某种激素分泌偏低,从而影响了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近些年里,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由家庭教养造成的,即便是生理上的结构原因,也是孩子在早期没有被养育者照顾好,从而在脑部形成了无法逆转的创伤。像何亚男这种情况,她的口欲期和肛欲期,全部没有过渡好。”
贺老师对台下望了一圈:“我看你们都是小年轻,有的可能有孩子了,有的可能还没结婚,你们可别嫌我啰嗦,让我说点题外话。在孩子刚出生的头两年里,至少是一年里,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尽可能地陪伴他,满足他的需求,因为这段时间是他们发展信任与爱的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被照顾得好了,他们会发展出被爱与爱别人的能力,而要是没被照顾好,那么长大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患有品行障碍,或者说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多半在小时候是被大人忽视得太厉害了,没有养成爱的能力,即没法对别人产生同理心;也没形成有约束力的超我,即无事法规;那就会无视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变得极端的自私自利。” ↑返回顶部↑
“早期研究倾向于把品行障碍的成因归结于人体大脑的某种生理构造缺陷,因为科学家在研究病例的大脑时,发现他们大脑内的某种激素分泌偏低,从而影响了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近些年里,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由家庭教养造成的,即便是生理上的结构原因,也是孩子在早期没有被养育者照顾好,从而在脑部形成了无法逆转的创伤。像何亚男这种情况,她的口欲期和肛欲期,全部没有过渡好。”
贺老师对台下望了一圈:“我看你们都是小年轻,有的可能有孩子了,有的可能还没结婚,你们可别嫌我啰嗦,让我说点题外话。在孩子刚出生的头两年里,至少是一年里,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尽可能地陪伴他,满足他的需求,因为这段时间是他们发展信任与爱的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被照顾得好了,他们会发展出被爱与爱别人的能力,而要是没被照顾好,那么长大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患有品行障碍,或者说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多半在小时候是被大人忽视得太厉害了,没有养成爱的能力,即没法对别人产生同理心;也没形成有约束力的超我,即无事法规;那就会无视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变得极端的自私自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