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5 / 7)
另一边,周介推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也总算是赶到了京城里头。
回京之前,周介推已经猜到了这回京城肯定会热热闹闹、有的折腾。不说其他,单就是吏部考课改制的问题,便要在不少人头上动刀。涉及自身利益之事,这闹腾的动静必然不会小。
事实也一如周介推想得那样,京城里头如今是不大安定,尤其是朝廷那边,更是吵翻了天。
不过让周介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吵的竟然不为吏部的考课改制,而是因为一封信引发的是否派人出海一事。
周介推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刻派人前去打听。好在这事儿好打听,没花多久的功夫便打听了出来,原来是因为户部钱大人半个月之前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上说,东南海上有一物为红薯,产量极高,极易成活,且随处皆可种植。听说那信上面还画了图,另说了大概去哪儿可以寻到这样一个宝贝。
只是吧,这事怎么听怎么扯,都是没有所谓的消息,周介推难以想象朝廷那帮人竟然会为了这么一封信争到现在。他忍无可忍地打断了属下的话,多问了一句:“那信是谁送来的?”
“听说是淮安府的顾通判。”
周介推嘴角一抽:“难怪呢。”
也就只有他有这个本事了。
第169章 回京述职
这信若是旁人寄过来的,钱尚书保不齐看也不会看。即便是看了,也未必会把这件事当做一回事,反而会觉得是旁人忽悠他——可问题是,这信是顾邵送来的。
因有互市和崔镇一事在前,顾邵在钱尚书这儿一直是个极靠谱的人,虽然这回他送来的信看起来并不是很靠谱,但钱尚书仍然愿意给顾邵留点信任。
他将信留在身边琢磨了两天,后来又吩咐属下去寻了些有南下经商经历的船户,向他们打听打听是否看过此物。打听了数百来人,终于在一人口中听到了类似的消息。
虽然仅有一人,可钱尚书也放心了,起码他能确定顾邵没有骗他。带着这封信还有找来的那个船户,钱尚书直接将消息递到圣上跟前。
圣上这阵子也是闲着,毕竟忙的都是其他人,事情都交给别人做了,他这边自然就空闲了许多。恰好在这个时候,钱尚书找过来了,皇上只看了一下这封信,立马拍板:“去,如此利国利民的宝物,一定要替朕寻过来。”
↑返回顶部↑
回京之前,周介推已经猜到了这回京城肯定会热热闹闹、有的折腾。不说其他,单就是吏部考课改制的问题,便要在不少人头上动刀。涉及自身利益之事,这闹腾的动静必然不会小。
事实也一如周介推想得那样,京城里头如今是不大安定,尤其是朝廷那边,更是吵翻了天。
不过让周介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吵的竟然不为吏部的考课改制,而是因为一封信引发的是否派人出海一事。
周介推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刻派人前去打听。好在这事儿好打听,没花多久的功夫便打听了出来,原来是因为户部钱大人半个月之前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上说,东南海上有一物为红薯,产量极高,极易成活,且随处皆可种植。听说那信上面还画了图,另说了大概去哪儿可以寻到这样一个宝贝。
只是吧,这事怎么听怎么扯,都是没有所谓的消息,周介推难以想象朝廷那帮人竟然会为了这么一封信争到现在。他忍无可忍地打断了属下的话,多问了一句:“那信是谁送来的?”
“听说是淮安府的顾通判。”
周介推嘴角一抽:“难怪呢。”
也就只有他有这个本事了。
第169章 回京述职
这信若是旁人寄过来的,钱尚书保不齐看也不会看。即便是看了,也未必会把这件事当做一回事,反而会觉得是旁人忽悠他——可问题是,这信是顾邵送来的。
因有互市和崔镇一事在前,顾邵在钱尚书这儿一直是个极靠谱的人,虽然这回他送来的信看起来并不是很靠谱,但钱尚书仍然愿意给顾邵留点信任。
他将信留在身边琢磨了两天,后来又吩咐属下去寻了些有南下经商经历的船户,向他们打听打听是否看过此物。打听了数百来人,终于在一人口中听到了类似的消息。
虽然仅有一人,可钱尚书也放心了,起码他能确定顾邵没有骗他。带着这封信还有找来的那个船户,钱尚书直接将消息递到圣上跟前。
圣上这阵子也是闲着,毕竟忙的都是其他人,事情都交给别人做了,他这边自然就空闲了许多。恰好在这个时候,钱尚书找过来了,皇上只看了一下这封信,立马拍板:“去,如此利国利民的宝物,一定要替朕寻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