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6 / 7)
说句实话,顾驰最开始待在翰林院,那是清贵之地,有“穷翰林”之称,在那地方书籍多如毛牛,银子倒真是没多少。后来一直待在户部,每次经手的银子不少,可那不是他自己的,是要入国库的。
即便他见过的银子不少,可因着不是自己的,没有什么实感,直到最近成了吏部尚书,隔三差五就有人上门“孝敬”。
看着这厚厚的一沓子银票,顾驰一时间有些沉默,看来这吏部的官员没少收好处啊!
他揣着这些东西找到文正帝,将情况仔细讲述一遍,“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给官员高额的俸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任职,而不是用来当做敲门砖收受贿赂的,微臣如今是吏部尚书,愿以身作则,严查此事。”
文正帝看着这个最受器重的臣子,一时有些感叹,踏入官场这么多年,顾驰还是一如当初,没有忘记自己的本性。
虽是“水至清则无鱼”,可放任太久,倒是将这些臣子的心养大了。
文正帝屈起手指敲了敲御案,“就按你说的办,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不少人又开始不安分了。”
顾驰得了令,先在吏部制定规则,凡被查出来贪污受贿者,严惩不贷。
命令是有了,但不买账的人也不少,吏部侍郎黎平就是其中之一,凭什么顾驰一上任,就要损害他们收受银子的权益!
黎平本就看不顺眼顾驰,办事情的过程中也是处处不配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丝毫不把顾驰放在眼中。即便顾驰已经下了命令禁止受贿,他来者不拒,拿了其他官员不少好处。
顾驰直接将他揪出来当做典型,严厉的处罚,官阶连降几级,发配到偏远之地,从黎平的家里抄出来几万两雪花银充入国库,他手断强硬,一点也不客气,以此来震慑他人。
有黎平这样的前车之鉴,谁也不敢继续受贿,乌烟瘴气多年的吏部,在顾驰掌管没多久,一派清和。
不仅是吏部要整改,顾驰还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崇文门税关和两淮盐运。
崇文门税关,来来往往的商人都要交银子。
上京做为大周最为繁华的地带,每日经过崇文门人不计其数,为了尽快能放行,不少人会选择给崇文门的长官进行“孝敬”,商人做生意要出钱,百姓路过要交钱,就连上京的官员也要出银子,官阶越高,要价越高。
↑返回顶部↑
即便他见过的银子不少,可因着不是自己的,没有什么实感,直到最近成了吏部尚书,隔三差五就有人上门“孝敬”。
看着这厚厚的一沓子银票,顾驰一时间有些沉默,看来这吏部的官员没少收好处啊!
他揣着这些东西找到文正帝,将情况仔细讲述一遍,“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给官员高额的俸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任职,而不是用来当做敲门砖收受贿赂的,微臣如今是吏部尚书,愿以身作则,严查此事。”
文正帝看着这个最受器重的臣子,一时有些感叹,踏入官场这么多年,顾驰还是一如当初,没有忘记自己的本性。
虽是“水至清则无鱼”,可放任太久,倒是将这些臣子的心养大了。
文正帝屈起手指敲了敲御案,“就按你说的办,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不少人又开始不安分了。”
顾驰得了令,先在吏部制定规则,凡被查出来贪污受贿者,严惩不贷。
命令是有了,但不买账的人也不少,吏部侍郎黎平就是其中之一,凭什么顾驰一上任,就要损害他们收受银子的权益!
黎平本就看不顺眼顾驰,办事情的过程中也是处处不配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丝毫不把顾驰放在眼中。即便顾驰已经下了命令禁止受贿,他来者不拒,拿了其他官员不少好处。
顾驰直接将他揪出来当做典型,严厉的处罚,官阶连降几级,发配到偏远之地,从黎平的家里抄出来几万两雪花银充入国库,他手断强硬,一点也不客气,以此来震慑他人。
有黎平这样的前车之鉴,谁也不敢继续受贿,乌烟瘴气多年的吏部,在顾驰掌管没多久,一派清和。
不仅是吏部要整改,顾驰还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崇文门税关和两淮盐运。
崇文门税关,来来往往的商人都要交银子。
上京做为大周最为繁华的地带,每日经过崇文门人不计其数,为了尽快能放行,不少人会选择给崇文门的长官进行“孝敬”,商人做生意要出钱,百姓路过要交钱,就连上京的官员也要出银子,官阶越高,要价越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