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少年们越说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半个时辰后,正在家中担心自家亲爹的楚大郎便被一群小少年给包围了。听完他们的说法,楚大郎除了愤慨,还有油然而生的壮志豪情:“既然李相不给咱们活路,咱们就得让朝廷看看明白,到底谁才是奸佞之徒。”

  “正是该这样!”少年们捏起了拳头:“分明是李相私心太重,偏要伤及国之重器,实在是欺人太甚!”

  一时间整个平宁郡都弥漫着壮怀激烈的氛围,少年少女们的话题也渐渐从诗书游玩变成了国之大义。这种倾向从各处蔓延到京城,多年前的望江楼辩论更是被人编成歌儿传唱。而在京城之外,凭着楚怀在军中的号召力以及沈安侯十几年来的经营,各地州县纷纷上表,要求朝廷增加兵士们的待遇,尤其是在退役之后应有的保障和荣誉绝不能忽视。士子之间也开始流行起边塞诗歌,一首首都浸透了血泪与悲情,诉说着军人的牺牲和不易。

  李相在朝会上暴跳如雷,直说“竖子不可与之为某”。偏这事儿讲究个“法不责众”,何况将士和书生士子们也没做什么错事,总不能连话也不让人说吧。连孔奕老夫子都跳出来说了两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他“不可执拗太过一意孤行”,气的李相几乎要吐血。

  坊间也渐渐有了李相因不满楚将军便公报私仇的传言,尤其是去岁陈相假造证据诬蔑之事做的太过粗糙,又被太多人看了去,这会儿李相再来一出,如何能叫大伙儿不多想?连李相的儿孙们看自家老爹的眼神都有些不对了,偏里头还真有两个端方君子,又是劝诫又是哭诉,生怕自家爷爷是个自私自利的“奸佞”,搅的李正牧偏头痛都犯了。

  李相病了一场,也发觉自己似乎有些太过激进,在心里想着要不要再派一道人手去收回成命。而京城前来宣旨的钦差也终于到了青州。只他却并未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带着风尘仆仆的部下对着楚岷一躬到底:“下官绝不相信楚将军做出过有损大燮利益的事儿,也绝不会伤害楚家上下分毫。下官这次前来,就是带着这一队人马来投靠楚家的。”

  第207章 京中博弈

  钦差大人一波神操作把楚族长给吓了一跳,好生询问之后才明白这位童大人居然是楚将军的拥趸, 也是望江楼的常客, 在元安十五年的大辩论里头就被彻底洗脑了。他这回主动请缨来平宁宣旨,根本就是为了能够出京给楚家通气报信儿的。楚岷也是哭笑不得:“我们楚家也不是毫无手段的,京中纷争亦多有了解, 实在不必您单跑一趟。”

  童大人沿路就已经发现了风向改变, 显然是楚家有所应对, 对此心知肚明:“楚将军在京多年, 若是一点儿人脉都无,那才是奇怪呢。只我想着与其让人来胡乱强压一通,不如我走这一趟,也好过楚家经受无妄之灾。”

  “只您这般行事,回去李相怕是要不虞。”楚岷有些替他担心道。

  “不虞又如何?了不起我辞官不做了。”童大人一把年纪了居然还是个愤青:“他将朝堂搅的一团糟,恨不得只听他一言堂,大家都没法做事儿了。他们李家自个儿大肆敛财,在京中鱼肉百姓, 还好意思找楚家的麻烦。”他摇头啐道:“只怕等他倒下了, 李家也没什么好日子过了。”

  “李家到底没兵权,如今京中掌管着兵事的多是当年的勋贵们。”楚岷若有所指:“就是不知道勋贵是忠于圣人的, 还是忠于世家的了。”

  “自然是忠于圣人的。”童大人眼睛一亮,带出几分微笑来:“世家到底是臣子,李相如此僭越,只怕有人会忍不住清君侧了。”

  这显然是个明白人,楚岷轻轻点头:“龙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新人换旧人,李相的年纪确实是太大了,只怕和圣人也不是那么合拍的。”

  穆岚早就想把李正牧给撇来了好吗?便是在他的原计划中,该倚仗的也是自己的外公陈平,而不是这位固执又狡诈的李相。只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陈平被沈湛给坑进了天牢不说,穆岚自己的黑历史也被抖露出来不少。旁边有兄弟叔叔虎视眈眈,朝中大臣待价而沽,他为了坐上皇位,除了抱进李相稳固朝堂,实在是没有其他的选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