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汉人王朝讲究的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虽随着朝代迁变,这种定义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帝王集权压缩,但大面上还是如此。

  主要体现在,若非重要场合,大臣们是不用见着君王就要跪的,也体现在帝王非一般情况不会轻易杀文官大臣,或是抄家或是流放,总要给文臣留些体面。

  还例如,大臣的劝谏帝王哪怕心里不愿听,面上还是要表现出从谏如流,就好比宗琮即使讨厌像闫本清这种迂腐的官员,依旧会留着他。还体现在大臣若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上书乞骸骨,帝王总是要留一留的,哪怕是没留住,隔三差五也是要慰问下,甚至赏些东西下去。

  这样才能显现出君臣和睦,乃甚至帝王不是过河拆桥、人走茶凉之辈。

  这般情况一般都是发生在君臣彼此都有默契的情况下,就好像以陈鉴的身份乃至地位,他……第一次上书致仕,作为皇帝的宗琮肯定是不能答应,还要说些挽留话。

  若是大臣只是做戏,一次也就够了,帝王和大臣彼此之间都有面子,两厢得益。可若是大臣真动了心思要退,或者是说年纪到了,再不退就不像话了,自然还要上第二次折子。

  这一次就要受大臣的身份,乃至是否受帝王信赖重用等等诸多影响了,若是些不重要的人,或者没那么受重用,这次帝王一般都会允了。

  同理,若不是,自然还要留第二次。

  一般不会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帝王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些不太舒服,我给你荣宠,配合你演戏,不是专门用来给你长面子的,所以大臣们也得掂量着,这第三次折子递上去,可能就真被退了。

  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大臣故意仗着宠信作,皇帝一怒之下许了他致使,然后此人直接傻眼了。

  陈鉴在宗琮登基时,就上了一次乞骸骨的折子,被宗琮挽留。

  他见拖的时候太久,在今年初又上了一次,按理说这第三次应该来了,可他却一直拖着。

  若是平时无事,他大不了觍着老脸继续拖下去,可之前朝堂上陛下还说出这么一番话,他再拖下去在外人眼里就成了眷权不放之人,还有何颜面在朝堂上立足?

  尤其汪阁老最近一直干劲儿十足,那姿态只差等他退下去就接任了,两厢事这么一凑,陈首辅的处境就尴尬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