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3 / 7)
更有其他伴读,给了些实际发生的例子,要裴祐之听得胆寒,立刻递了牌子见了父皇,要求立刻停令。
他这才知道,他在折子里、在奏报里听到的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是表面,实际上就连京都,都还有不少浑水摸鱼,蝇营狗苟之人;再有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单单救火、百姓房屋焚毁之灾所需钱财,都已经超过商税不少。
裴祐之心有愧疚,裴闹春便令他去做弥补之事,事实上在试行推迟宵禁制度指令的时候,裴闹春便已经预先和顺天府等相关职能机构做了沟通,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事实上伴读们说的那些事情,却有发生,不过大部分也已经马上解决,否则就单说这起火,没有及时防范,一屋带一屋,那才叫惊人耸听。
后头裴祐之,便点了伴读并几个朝臣之子,在父皇的安排下到了京都四处观察,也是到了这时候,他才能慢慢地放下他始终平视,未曾往下看过的眼神,裴祐之这才知道,京都乞儿,不是一个两个,城外破庙,还有流浪汉团于其中休憩;肮脏水沟外的破屋,可能别有洞天,是个赌博窝点,那些拐子,也不是铤而走险,大多是成规模的团伙……
总之,收获颇多的他在再次上朝的时候,也学会了再多思索一番,或是查阅资料后再做决定。
然后——他就更敬佩自己的父皇了。
父皇博闻广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连民生多艰,心中也清清楚楚,怪不得父皇看他,就像在看孩子,裴祐之惭愧至极,他根本是虚长了二十五年,还自以为卓尔不群,怀才不遇,父皇为难,其实根本是能力不足,父皇怕自己害了百姓,损了名声!
可以说每一天,裴祐之都在为自己对父皇的滤镜,加上新的一级,就算加满了,他还能换个相机继续。
这大概就是,我攻略我自己。
当然,裴祐之并不知道,他那英明神武的父皇,在那几天,批阅奏折到深夜时,是如何心有戚戚,决心下一回,一定要换个方法,可不敢再让体察民情的儿子一去不复返,这工作,又全落在他的头上了。
朝臣们已经习惯了太子在前方的模式,通过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他们心里头也明白,这是皇上在磨炼太子,随着接触,朝臣们也大多能看到太子正在褪去“稚嫩”,变得越来越像当今,不断地向一个够格的君王贴近,这样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
有了期许的朝臣们均很满意,只要是一心向着大夏朝的,向着当今的,都在为改变太子的部分稚嫩想法而努力。
先是丞相六部轮着奏事,大夏朝国土广阔,可以说没有一天是无事发生的,每天早上,单单听这些汇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这还是不能走神的,动辄就会提及些大事,不过品级低的小臣们,反倒是没这个烦恼,只需挑了和自己工作相关的听就好。
裴祐之自是学着父皇用心去听,同时还要做分析,如若不是父皇的教诲,他根本不会意识到,大臣们随口的汇报,可能都会互有关联。
比如江南雨水过多,甚至引发涝灾,可能就会导致当年的田地减产,织业也同样受到影响,因而导致的,就是税收下降,国库空虚,进而也许会影响次年的兵饷,皇商进贡的丝绸品质等等,什么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返回顶部↑
他这才知道,他在折子里、在奏报里听到的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是表面,实际上就连京都,都还有不少浑水摸鱼,蝇营狗苟之人;再有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单单救火、百姓房屋焚毁之灾所需钱财,都已经超过商税不少。
裴祐之心有愧疚,裴闹春便令他去做弥补之事,事实上在试行推迟宵禁制度指令的时候,裴闹春便已经预先和顺天府等相关职能机构做了沟通,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事实上伴读们说的那些事情,却有发生,不过大部分也已经马上解决,否则就单说这起火,没有及时防范,一屋带一屋,那才叫惊人耸听。
后头裴祐之,便点了伴读并几个朝臣之子,在父皇的安排下到了京都四处观察,也是到了这时候,他才能慢慢地放下他始终平视,未曾往下看过的眼神,裴祐之这才知道,京都乞儿,不是一个两个,城外破庙,还有流浪汉团于其中休憩;肮脏水沟外的破屋,可能别有洞天,是个赌博窝点,那些拐子,也不是铤而走险,大多是成规模的团伙……
总之,收获颇多的他在再次上朝的时候,也学会了再多思索一番,或是查阅资料后再做决定。
然后——他就更敬佩自己的父皇了。
父皇博闻广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连民生多艰,心中也清清楚楚,怪不得父皇看他,就像在看孩子,裴祐之惭愧至极,他根本是虚长了二十五年,还自以为卓尔不群,怀才不遇,父皇为难,其实根本是能力不足,父皇怕自己害了百姓,损了名声!
可以说每一天,裴祐之都在为自己对父皇的滤镜,加上新的一级,就算加满了,他还能换个相机继续。
这大概就是,我攻略我自己。
当然,裴祐之并不知道,他那英明神武的父皇,在那几天,批阅奏折到深夜时,是如何心有戚戚,决心下一回,一定要换个方法,可不敢再让体察民情的儿子一去不复返,这工作,又全落在他的头上了。
朝臣们已经习惯了太子在前方的模式,通过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他们心里头也明白,这是皇上在磨炼太子,随着接触,朝臣们也大多能看到太子正在褪去“稚嫩”,变得越来越像当今,不断地向一个够格的君王贴近,这样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
有了期许的朝臣们均很满意,只要是一心向着大夏朝的,向着当今的,都在为改变太子的部分稚嫩想法而努力。
先是丞相六部轮着奏事,大夏朝国土广阔,可以说没有一天是无事发生的,每天早上,单单听这些汇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这还是不能走神的,动辄就会提及些大事,不过品级低的小臣们,反倒是没这个烦恼,只需挑了和自己工作相关的听就好。
裴祐之自是学着父皇用心去听,同时还要做分析,如若不是父皇的教诲,他根本不会意识到,大臣们随口的汇报,可能都会互有关联。
比如江南雨水过多,甚至引发涝灾,可能就会导致当年的田地减产,织业也同样受到影响,因而导致的,就是税收下降,国库空虚,进而也许会影响次年的兵饷,皇商进贡的丝绸品质等等,什么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