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1 / 2)
他都这么对自己,如果她还怀疑他的真心,那就真不知好歹了。王珞唯一想不明白的是,王琼到底跟郑玄说了什么,能让郑玄如此大怒,不过她人都逝去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孟家、王家的事在朝堂上喧嚣了一阵,事态就渐渐压下去了,毕竟孟继宗、王虎离开后,将家中大部分精英都陆续带走,剩下的都是两人不怎么上心的。
孟家和王家的精英都离开了,家里也没什么看得过去的人,他们能跟高门联姻,完全靠王琼是王珞姐姐的面子,联姻的对象也是庶子庶女,这会人都死了,孟继宗也没牵连孟家媳妇和出嫁女,大家更不会为了死人伸冤。
尤其是半月后,从扶桑回来的第一艘大船回会稽时,更引起了朝堂的大震动,那艘大船装了满满的一大船白银!郑玄派去会稽官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扶桑真有金山银山!
因京城和江南水路不甚通畅,这些白银运回京城的速度颇慢,众人翘首盼了好几个月,一船舱白银才姗姗运到京城,白银运至京城时,整个京城百姓都出来看热闹,这热闹程度无异于一次盛典!
海运是郑玄在王珞的竭力怂恿下推行的,当初朝臣兴趣都不大,因此大魏海运的股份皇家占了大半,这次白银运回来,大部分也送到了郑玄的私库,只有小部分才进了国库。
户部尚书看着圣人大摇大摆的分走这么多白银,伤心的老泪纵横,深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反对?要是自己不反对,海运都由户部出资,这次白银就全归国库了。
别说官员和京城百姓们震惊从扶桑运回来的白银,就是郑玄都愣了好一会,他对妻子的话深信不疑,但想象跟亲眼所见还是两码事,正常人看到银山时都会心跳失控的。
手中有了这么多白银,郑玄也有底气了,他再一次提出要开通南北运河,这一次他的提议很顺利的通过了,几乎没人反对。第一是国库和内库都有钱了,大家也有底气了。
第二也是太子这些年镇守江南,大力开发江南,江南目前的每年粮食产量已超过别处,俨然成为大魏的粮仓。众所周知,粮食只有靠水运才能运来,如果走陆路,等运粮的人到达京城,粮食也差不多吃完了。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开通运河才能解决南北交流的大问题。
王珞还替官员们补充了一个最重要、但谁都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就是开通了运河,他们运银子也能快一点……王珞一直知道亚洲的海运要比世界航运发展的好。这倒不全是因为华夏那时航海技术发达,而是亚洲有洋流,洋流利于海运。
从华夏去东洋,并不需要太高超的航海技术,不过她对古代扶桑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派去的人真能把白银运回来,也是意外之喜。也因扶桑的银矿有了一个好开头,在郑玄提起天竺时,朝堂上也没人反对。
当然天竺和扶桑都离得太远,郑玄也没想真正掌控这两个地方,他只在两处建立了都护府,遥控指挥这两个地方,他主要目的还是经商通商,发展国力。
与此同时,大魏跟西域的通商也越发频繁,孟继宗在安息建国后,并没有像一般想象的那般跟大魏决裂,而是加强了跟大魏的合作,甚至大力推动大魏和欧罗巴的商贸。
王珞以为郑玄会暴跳如雷,但没想到他居然接受了孟继宗的示好,这让王珞不禁感慨,果然利益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没什么仇恨是利益无法解决的,如果不能解决,就是利益不够。
↑返回顶部↑
孟家、王家的事在朝堂上喧嚣了一阵,事态就渐渐压下去了,毕竟孟继宗、王虎离开后,将家中大部分精英都陆续带走,剩下的都是两人不怎么上心的。
孟家和王家的精英都离开了,家里也没什么看得过去的人,他们能跟高门联姻,完全靠王琼是王珞姐姐的面子,联姻的对象也是庶子庶女,这会人都死了,孟继宗也没牵连孟家媳妇和出嫁女,大家更不会为了死人伸冤。
尤其是半月后,从扶桑回来的第一艘大船回会稽时,更引起了朝堂的大震动,那艘大船装了满满的一大船白银!郑玄派去会稽官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扶桑真有金山银山!
因京城和江南水路不甚通畅,这些白银运回京城的速度颇慢,众人翘首盼了好几个月,一船舱白银才姗姗运到京城,白银运至京城时,整个京城百姓都出来看热闹,这热闹程度无异于一次盛典!
海运是郑玄在王珞的竭力怂恿下推行的,当初朝臣兴趣都不大,因此大魏海运的股份皇家占了大半,这次白银运回来,大部分也送到了郑玄的私库,只有小部分才进了国库。
户部尚书看着圣人大摇大摆的分走这么多白银,伤心的老泪纵横,深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反对?要是自己不反对,海运都由户部出资,这次白银就全归国库了。
别说官员和京城百姓们震惊从扶桑运回来的白银,就是郑玄都愣了好一会,他对妻子的话深信不疑,但想象跟亲眼所见还是两码事,正常人看到银山时都会心跳失控的。
手中有了这么多白银,郑玄也有底气了,他再一次提出要开通南北运河,这一次他的提议很顺利的通过了,几乎没人反对。第一是国库和内库都有钱了,大家也有底气了。
第二也是太子这些年镇守江南,大力开发江南,江南目前的每年粮食产量已超过别处,俨然成为大魏的粮仓。众所周知,粮食只有靠水运才能运来,如果走陆路,等运粮的人到达京城,粮食也差不多吃完了。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开通运河才能解决南北交流的大问题。
王珞还替官员们补充了一个最重要、但谁都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就是开通了运河,他们运银子也能快一点……王珞一直知道亚洲的海运要比世界航运发展的好。这倒不全是因为华夏那时航海技术发达,而是亚洲有洋流,洋流利于海运。
从华夏去东洋,并不需要太高超的航海技术,不过她对古代扶桑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派去的人真能把白银运回来,也是意外之喜。也因扶桑的银矿有了一个好开头,在郑玄提起天竺时,朝堂上也没人反对。
当然天竺和扶桑都离得太远,郑玄也没想真正掌控这两个地方,他只在两处建立了都护府,遥控指挥这两个地方,他主要目的还是经商通商,发展国力。
与此同时,大魏跟西域的通商也越发频繁,孟继宗在安息建国后,并没有像一般想象的那般跟大魏决裂,而是加强了跟大魏的合作,甚至大力推动大魏和欧罗巴的商贸。
王珞以为郑玄会暴跳如雷,但没想到他居然接受了孟继宗的示好,这让王珞不禁感慨,果然利益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没什么仇恨是利益无法解决的,如果不能解决,就是利益不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