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6 / 7)
要知道眼下生鸡七毛一斤,现在的鸡比不上以后,最大的老母鸡也就五斤多,三块多钱一只。
这活能赚钱,而且还不少,就是制作过程繁琐且累人,那几个摊子就卖一个上午就匆匆赶回家了,货源不足。
既然卖了人情,就得利益最大化,姜宁细细讲述制作过程,再将自由市场的所见所闻说了,还有二十多天才过年,赵家想做还能挣一笔。
“这主意本来是我大哥想的,如果不是二哥找到门路批红联,这活我娘家打算做,那些话都是听我哥哥们说的。”
末了,姜宁又补充了一句,将功劳往哥哥身上推,自己藏拙,毕竟显得太聪明太有主意也不好,人家下次遇上了难题,还得想起你。
姜宁脸嫩,神情也到位,况且这年头的乡下姑娘能有什么见识?她说出来,大家也不怀疑。
赵母听完点了点头,追问一句,“老二家的,那你说这活能赚钱吗?”活了半辈子,都没做过买卖,心里不踏实,想要个保证。
姜宁微微一笑,“我娘家没做过,也不知道,不过看人家做的,瞧着能赚。”
想谁给你保证?打包票能赚钱,哪有这么好的买卖?
她有些好笑,面上郑重补充一句,“不过我哥哥们说过一句话,买卖这事儿,肯定有风险的。”
“对,老二媳妇说的对,谁出个买卖主意,还能包你挣钱?没有这样的好事,要做就自己想清楚。”
赵老头认真听完,磕磕水烟筒,对姜宁说:“这是你娘家的主意,我们占便宜了,老二媳妇回头要谢亲家。”
“我家要是真干了赚了钱,再提谢礼上亲家门。”
虽姜宁分析得很清楚,但这事挺大的,赵家人要考虑清楚很正常,姜宁早有预料,点点头,笑语晏晏,“我是咱家人,能给家里出主意高兴着呢,就是事儿大,爸妈得考虑清楚才好。”
这番话说得十分漂亮,连正蹙眉沉思的赵母也露出了满意欣慰的神色,姜宁满意笑笑,“爸妈,我先回屋了。”
↑返回顶部↑
这活能赚钱,而且还不少,就是制作过程繁琐且累人,那几个摊子就卖一个上午就匆匆赶回家了,货源不足。
既然卖了人情,就得利益最大化,姜宁细细讲述制作过程,再将自由市场的所见所闻说了,还有二十多天才过年,赵家想做还能挣一笔。
“这主意本来是我大哥想的,如果不是二哥找到门路批红联,这活我娘家打算做,那些话都是听我哥哥们说的。”
末了,姜宁又补充了一句,将功劳往哥哥身上推,自己藏拙,毕竟显得太聪明太有主意也不好,人家下次遇上了难题,还得想起你。
姜宁脸嫩,神情也到位,况且这年头的乡下姑娘能有什么见识?她说出来,大家也不怀疑。
赵母听完点了点头,追问一句,“老二家的,那你说这活能赚钱吗?”活了半辈子,都没做过买卖,心里不踏实,想要个保证。
姜宁微微一笑,“我娘家没做过,也不知道,不过看人家做的,瞧着能赚。”
想谁给你保证?打包票能赚钱,哪有这么好的买卖?
她有些好笑,面上郑重补充一句,“不过我哥哥们说过一句话,买卖这事儿,肯定有风险的。”
“对,老二媳妇说的对,谁出个买卖主意,还能包你挣钱?没有这样的好事,要做就自己想清楚。”
赵老头认真听完,磕磕水烟筒,对姜宁说:“这是你娘家的主意,我们占便宜了,老二媳妇回头要谢亲家。”
“我家要是真干了赚了钱,再提谢礼上亲家门。”
虽姜宁分析得很清楚,但这事挺大的,赵家人要考虑清楚很正常,姜宁早有预料,点点头,笑语晏晏,“我是咱家人,能给家里出主意高兴着呢,就是事儿大,爸妈得考虑清楚才好。”
这番话说得十分漂亮,连正蹙眉沉思的赵母也露出了满意欣慰的神色,姜宁满意笑笑,“爸妈,我先回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