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6 / 7)
刘牧守着北城多年,早就预料到祭天这天会是个什么状况,所以早早的就禀明上司,将开启城门的时间, 提前到了午夜。
只是,他未料到的是, 今日出城的百姓, 像是早就商议好似的, 大多都穿着丧服。
从城门楼向下看去, 密密麻麻的人群, 或提着灯笼, 或举着火把。
在火光的照耀下,像是一条长长的蜿蜒着的白色挽联, 一直延伸到远方。
他手握成拳, 像是顺着人群的尽头,看到了城北的祭天台。
此时的祭天台, 堆满了柴薪。
戍城司足足满了五日, 都是上好的松木,从百里之外运送过来, 垒成一座几米左右的高台。
台上铺有木板,基座稳固,几人坐而不倒;四周堆有沙土水缸, 万一有所变故,也能及时挽救。
天刚透出一丝光,台前已经围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闻讯而来的百姓。
也有少数官员提前而来,他们远离人群,坐在马车之内,或闭目养神,或拉开帘子不时的看向窗外。
天渐渐亮起,却没有太阳升起,乌云翻滚,风过四境。
百官的马车也越聚越多,开始官员下了马车,或拜访上司,或三五成群在一块,议论纷纷。
宋府的鸦青色的马车停到了最角落之处,丝毫没有惹人注意。
首先下来的是宋家三公子宋临翰,他撩起衣摆,从车架上一跃而下。
随后出来的宋家二公子宋临毅,这些年的他愈发有长兄的风范,一垂眸,一敛目几乎看不出脸上任何情绪。
↑返回顶部↑
只是,他未料到的是, 今日出城的百姓, 像是早就商议好似的, 大多都穿着丧服。
从城门楼向下看去, 密密麻麻的人群, 或提着灯笼, 或举着火把。
在火光的照耀下,像是一条长长的蜿蜒着的白色挽联, 一直延伸到远方。
他手握成拳, 像是顺着人群的尽头,看到了城北的祭天台。
此时的祭天台, 堆满了柴薪。
戍城司足足满了五日, 都是上好的松木,从百里之外运送过来, 垒成一座几米左右的高台。
台上铺有木板,基座稳固,几人坐而不倒;四周堆有沙土水缸, 万一有所变故,也能及时挽救。
天刚透出一丝光,台前已经围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闻讯而来的百姓。
也有少数官员提前而来,他们远离人群,坐在马车之内,或闭目养神,或拉开帘子不时的看向窗外。
天渐渐亮起,却没有太阳升起,乌云翻滚,风过四境。
百官的马车也越聚越多,开始官员下了马车,或拜访上司,或三五成群在一块,议论纷纷。
宋府的鸦青色的马车停到了最角落之处,丝毫没有惹人注意。
首先下来的是宋家三公子宋临翰,他撩起衣摆,从车架上一跃而下。
随后出来的宋家二公子宋临毅,这些年的他愈发有长兄的风范,一垂眸,一敛目几乎看不出脸上任何情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