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4 / 7)
一个月后,李文柏和张太监一行人的马车, 终于驶进了京都的城门。
李文柏掀开马车的帘子,看着眼前这熟悉的街道、城楼、茶楼酒肆还有来来往往的熟悉的口音,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原来自己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来了。
这三年多的在外任职,斗施五,搬曹严,建作坊……一桩桩一幕幕,不断从脑海中闪过,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
现在,他终于回到了这里,回到了这个大齐最繁盛的都城,让西州焕发出勃勃生机之后,他再看眼前的京都,就少了第一次的震撼,行在大街上,看着往来的人群,下意识地想着的是西州与之相比也相差不多。
从县令到刺史,一路行来,李文柏知道推行政令的难,知道要做之事必须从基础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自己所知道的后世之物如何一点点改变,如何在这个大齐发光发亮,给百姓带去诸多的改变。
作为地方官调任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宫里,拜见一下皇帝陛下。
这次入宫,雍和帝对他的态度,比起离京之前,明显好了不少。李文柏看得出雍和帝对自己的赏识,甚至一开始雍和帝就直接坦明,让他尚公主正是因为看好他。
“臣受之有愧。”李文柏跪下。
到大齐已经约莫四年,这些经历改变了他,让他更像是这个时代的人,他跪地的时候,也当真感觉到了为何古代的那些贤臣愿意为帝王肝脑涂地,那是因为他们曾得到过一国之主的看重。
帝王愿意给贤臣一个机会,贤臣也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曾见过百姓的苦日子,也曾见过万民伞,听过呼声震山的青天大老爷。雍和帝愿意给他一个机会,他也愿意一同创造一个盛世。
雍和帝笑了笑,面容越发温和,“冠玉不必如此多礼,坐下陪朕说说话,过往都是从奏折里知道西州的改变,今日里,朕想亲耳听你说一说。”
“臣遵旨。”李文柏捡了凳子的一角坐下,脊背挺得直。
两个人,一君一臣,一翁一婿,在御书房里东扯西扯,从西州谈到了京都,从民生谈到了国策,聊了足足有两个时辰。
↑返回顶部↑
李文柏掀开马车的帘子,看着眼前这熟悉的街道、城楼、茶楼酒肆还有来来往往的熟悉的口音,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原来自己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来了。
这三年多的在外任职,斗施五,搬曹严,建作坊……一桩桩一幕幕,不断从脑海中闪过,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
现在,他终于回到了这里,回到了这个大齐最繁盛的都城,让西州焕发出勃勃生机之后,他再看眼前的京都,就少了第一次的震撼,行在大街上,看着往来的人群,下意识地想着的是西州与之相比也相差不多。
从县令到刺史,一路行来,李文柏知道推行政令的难,知道要做之事必须从基础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自己所知道的后世之物如何一点点改变,如何在这个大齐发光发亮,给百姓带去诸多的改变。
作为地方官调任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宫里,拜见一下皇帝陛下。
这次入宫,雍和帝对他的态度,比起离京之前,明显好了不少。李文柏看得出雍和帝对自己的赏识,甚至一开始雍和帝就直接坦明,让他尚公主正是因为看好他。
“臣受之有愧。”李文柏跪下。
到大齐已经约莫四年,这些经历改变了他,让他更像是这个时代的人,他跪地的时候,也当真感觉到了为何古代的那些贤臣愿意为帝王肝脑涂地,那是因为他们曾得到过一国之主的看重。
帝王愿意给贤臣一个机会,贤臣也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曾见过百姓的苦日子,也曾见过万民伞,听过呼声震山的青天大老爷。雍和帝愿意给他一个机会,他也愿意一同创造一个盛世。
雍和帝笑了笑,面容越发温和,“冠玉不必如此多礼,坐下陪朕说说话,过往都是从奏折里知道西州的改变,今日里,朕想亲耳听你说一说。”
“臣遵旨。”李文柏捡了凳子的一角坐下,脊背挺得直。
两个人,一君一臣,一翁一婿,在御书房里东扯西扯,从西州谈到了京都,从民生谈到了国策,聊了足足有两个时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