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他看来,治理一个交合县,和做生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把几十口的家族,换成了几万人口的县城和各乡村罢了。

  一个县里有了蛀虫,就要除去这些蛀虫,比如施五等人。等到没有了蛀虫,剩下的就要收拾眼前的这个烂摊子。

  如果交合县的百姓能像中原或者江南地区百姓一样,通过种地自给自足,那么也不至于穷苦落败至此。交合县地处陇右,土地贫瘠,种地喂不饱那么多张嘴,这点李文柏很清楚。

  只有发展商业,发展经济,才能真正让这座县城重获焕发生机。

  于是才有了李文柏承包草场、雇佣百姓种植芦苇、龙须草、研究改良宣纸的工艺、联合五个砚台商人开发端山制造端砚。

  于是才有了现在。

  很多商人们表面上和李文柏合作,实际上心里却对他颇有看法,认为他做了官也难改商人的本性。商人图利,李文柏在交合县做这些,就是为了挣钱。

  宣纸和砚台都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确实挣钱,但并不是目的。李文柏真正的目的是,在交合县整个地区,建立起能够延续好几代,成为交合县标志性的产业结构。

  只要这几样文化产业不倒,那么交合的百姓,就永远有活儿干,永远饿不死。甚至,他们要是生活富足了,还能承包作坊,自己干。

  这是这个时代,唯一能够彻底根治百姓贫穷,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方法。

  李文柏有这个自信。

  第146章 大发展

  取出一张纸, 轻轻地覆盖在刷了墨水的模板上, 略微按压了一下, 待到墨迹渐干, 再将纸掀开。

  当他看到纸上清晰地浮现出一列列横竖整齐的文字时, 李文柏忍不住微微一笑,而旁边的李成的眼珠子几乎要掉落了。

  李文柏见着李成的模样,笑了笑。低头看着这页纸和县志上的原文字对照了一番, 比起原本县志上手写的文字, 这页纸上的文字显得更加工整,排版也更加整齐, 令人一目了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