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一期我说道,当时华国式微,夏朝文化发掘出了遗址实物,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找到文字记载,所以不被外国学术界承认那就是夏朝文明。在殷墟甲骨文解读之前,商朝也是同等待遇。商这个朝代,在当时也属于神话传说。直到甲骨文的发现。”

  “当然,当时甲骨文在世界上还是有争论,许多外国学者认为咱们的甲骨文也不是文字,只是符号。”

  萧悦在直播间投影了三个文字,分别是甲骨文、钟鼎文,和现在楷书中的“宫”字,观众们瞬间刷屏,全是感叹号。

  萧悦又投影了“卜”、“于”、“井”、“人”等字,弹幕中除了一片“哇”“嗷”“天啦”的语气词和无数感叹号之外,最多的字眼就是,“我认识”。

  我认识这些字,我居然认识这些字,我居然认识甲骨文?!

  萧悦道:“甲骨文的破译很艰难,但有些文字破译很简单。没办法,谁让我们华夏文明没有断绝,文字一脉相承,现在所用的汉字就是当初甲骨文演变简化未来的,一些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就没怎么改变。”

  “前段时间不是有外国学者说我们文字作假,古文字和现在用的文字一个样吗?”萧悦摇摇他的猫脑袋,用轻蔑的语气道,“地球四大古文明,只有华夏没有断绝;地球的古文字,只有华夏沿用至今。怪我们啰?”

  第35章

  学术界对“文字”的定义是十分严格的,特别是标志着文明起源的原始文字。

  首先,文字必须是确定是“原始”,它所出现的时间必须确定。即它出现的实物是已经确定年代的石刻、石碑、金属器具等文物,且能证明那些文字的确是当时就已经刻上的;

  其次,它脱离了图案的范畴,拥有完整的体系和规律,比如甲骨文,它的用笔、结字、章法都已经很稳定——曾经学者质疑大麦山原始文字为普通表意符号,而不是文字,就是因此缘故。后来华国学者找到了更多的类似“符号”,将其总结破译之后,才得到认可。

  从某种方面来说,甲骨文并不是原始文字,而是成熟的文字了。它的体系已经十分成熟。这样的文字,当然不可能凭空出现。它之前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成熟。

  从《史记》上记载的故事推测,文字可能是在黄帝时期,就由黄帝的官员整理、统一、规范各个部落的原始文字,形成了甲骨文的前身。

  萧悦讲解甲骨文,是从甲骨文本身的文字入手,来讲解殷商时期的一些故事。

  比如几乎所有甲骨文都有一个“贞”字,而“贞”字前面的字各不相同。“贞”代表占卜,经过学者研究,确定“贞”前面的无意义字应该是占卜者的名字。甲骨文发现了128位“贞人”,通过了贞人的更替时间,确定了商朝的存续时间的确和《史记》中记载几乎一致,从此《史记》中关于商朝年代这一记录不再是“传说”,而是事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