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2 / 7)
旁人都吓了一跳,阿俏也是如此,不晓得发生了什么。
通译缓缓将青山夫人所说的翻译出来,只说是青山夫人对她的话表示道歉。原来这位青山夫人非常清楚,鱼脍这种食用生鱼的方式,的的确确是唐时从中华传去东洋的。她只是误以为如今中华本土已经没有人再如此食用而已。
此外,青山夫人还盛赞了阿俏,赞阿俏知古通今,竟然连唐时诗文里提到“鱼脍”都记得。末了向阿俏请求,问她是否有这个荣幸,能品尝一下中华之人所精心准备的鱼脍。
阿俏想了想,说:“青山夫人也不必客气。我们中华之人原本就是大方好客的,否则也不会在千年前就让制鱼脍的法子传到你们那里去了。请尽管用吧!”
她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青山夫人立即就看懂了,不等通译传达,立即向阿俏点了点头相谢,随即小心翼翼地挑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鱼脍,提在空中看了看,这才又将鱼脍浸入酱油,提起,送入口中。
“好,非常……甜!”
青山夫人似乎将那片鱼脍含在口中,抿了又抿,似乎不舍得下咽似的,眼里发亮。
阿俏不免也觉得高兴。她家的酱油就是这个特点,品尝在口中会有一股子隐隐约约的甜味,酱油之“鲜”,可见一斑。如今这青山夫人这样赞好,还真是赞到了点子上。令阿俏也觉十分自豪。
青山夫人又说:“我,可以吗?”
她伸手指向盛着酱油的那只小碟,见阿俏点了头,便将碟子提起,送至鼻端,仔细闻过酱油的香气,又细细地去看那酱油的色泽,左看右看,最后好不容易放下了瓷碟,直接开口问:“你,酱油,卖不卖?”
阿俏有点儿迟疑,不过还是点了头,取了一瓶用玻璃瓶盛着的酱油出来,递给青山夫人。
青山夫人没接,转头又向那通译叽里咕噜了一阵。通译便道:“青山夫人想要请你们的酱园给她们长期供货。”
阿俏便问:“青山夫人舍下是在哪里?”
通译回答:“目前夫人住在上海,有一件自己的居酒屋,可是一直找不到质量上乘的酱油,见到贵酱园的出产,非常心动,觉得贵酱园的酱油极其适合她们店里的菜肴,所以想和贵酱园签订长期供货的合同。”
↑返回顶部↑
通译缓缓将青山夫人所说的翻译出来,只说是青山夫人对她的话表示道歉。原来这位青山夫人非常清楚,鱼脍这种食用生鱼的方式,的的确确是唐时从中华传去东洋的。她只是误以为如今中华本土已经没有人再如此食用而已。
此外,青山夫人还盛赞了阿俏,赞阿俏知古通今,竟然连唐时诗文里提到“鱼脍”都记得。末了向阿俏请求,问她是否有这个荣幸,能品尝一下中华之人所精心准备的鱼脍。
阿俏想了想,说:“青山夫人也不必客气。我们中华之人原本就是大方好客的,否则也不会在千年前就让制鱼脍的法子传到你们那里去了。请尽管用吧!”
她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青山夫人立即就看懂了,不等通译传达,立即向阿俏点了点头相谢,随即小心翼翼地挑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鱼脍,提在空中看了看,这才又将鱼脍浸入酱油,提起,送入口中。
“好,非常……甜!”
青山夫人似乎将那片鱼脍含在口中,抿了又抿,似乎不舍得下咽似的,眼里发亮。
阿俏不免也觉得高兴。她家的酱油就是这个特点,品尝在口中会有一股子隐隐约约的甜味,酱油之“鲜”,可见一斑。如今这青山夫人这样赞好,还真是赞到了点子上。令阿俏也觉十分自豪。
青山夫人又说:“我,可以吗?”
她伸手指向盛着酱油的那只小碟,见阿俏点了头,便将碟子提起,送至鼻端,仔细闻过酱油的香气,又细细地去看那酱油的色泽,左看右看,最后好不容易放下了瓷碟,直接开口问:“你,酱油,卖不卖?”
阿俏有点儿迟疑,不过还是点了头,取了一瓶用玻璃瓶盛着的酱油出来,递给青山夫人。
青山夫人没接,转头又向那通译叽里咕噜了一阵。通译便道:“青山夫人想要请你们的酱园给她们长期供货。”
阿俏便问:“青山夫人舍下是在哪里?”
通译回答:“目前夫人住在上海,有一件自己的居酒屋,可是一直找不到质量上乘的酱油,见到贵酱园的出产,非常心动,觉得贵酱园的酱油极其适合她们店里的菜肴,所以想和贵酱园签订长期供货的合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