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贾琰看着薛宝钗,微微地瞪大了眼睛。

  薛宝钗果然是皇商家庭的女儿,她不曾说什么,她就已经想到了干股和顶身股。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借着薛家的壳子,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铺子铺到各地。

  贾琰道:“宝姐姐,你确信你堂弟会愿意?”

  薛宝钗道:“娘娘,商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自己的身份。给娘娘办事儿,难道不是最好的晋身之阶?”

  如果是以前的薛宝钗,她绝对会说,以贾琰的身份,就是什么都不给,也有的是人愿意为贾琰办事儿。可是现在的薛宝钗已经知道了,有些时候,这种不求回报的奉承,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找回来。所以,立下契约,按照约定行事,这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林黛玉立刻提出,在她的那些庄子上,那些读过几年学堂,能写会算的小子们,可以成为这些铺子里的伙计,也可以成为密探这边的专属账房。

  当然,如果需要钱的话,林黛玉是绝对不会吝啬的。

  至于探春,她跟着儿子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呆过一些日子,对百姓人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较清楚。而这些小事儿,牵引开,折射出来的,就是各种官商勾结、欺压斗升小民的种种表现。

  有了这三人帮贾琰打底稿,然后又有密卫那边传来的消息,大晋的赋税改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从盐政开始了。

  不,更准确地说,是从那无数家深入民间的杂货铺子开始了。

  虽然这年头,很多农村都少不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杂货铺子却是很多货郎的梦想。杂货铺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稀奇。

  巧合的是,无论是贾琰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家,当年在商丘,在齐鲁之地的那些庄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庄子总是积压许多产品。比方说,积压许多年已经变了颜色的毛线。这些褪了色的毛线,在那些大铺子里是卖不出去的。可是就是这种残次品,很多偏远地方的女人都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把这些毛线重新整理,然后编织成新衣服。很多女人都愿意相信,这种毛线并不是放久了,而是它本来就是这种颜色。

  而这种杂货铺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粮食卖,隔三差五地,还有食盐卖,而且还卖得非常便宜,只是购买的时候需要登记户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