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6 / 7)
太上皇道:“灁儿已经是皇帝了, 有些东西,应该由他自己去筹建, 至于父皇给你的东西,你就好好收着。过些日子,朕也有东西给你,你好好收着。”
他语气里的不祥,让贾琰深深地打了个寒颤。
贾琰刚要开口,太上皇却伸手,按了按她的手:“就这样说定了。”
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年出生,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嫁给他,如果他没有中|毒也没有坏了身子,那他绝对不会这么说。可太上皇自己也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日了,安排好一切,让大晋平安过渡才是正经。
“你的眼光胜过朝堂上绝大多数男儿。交给你,朕放心。”
这几乎等同于交代遗言了。
太上皇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所以,新帝登基一个月之后,他就不去金銮殿了,不过他放出了话,因此太上皇后贾琰继续听政,也就说,新帝在登基满一个月之后就坐上了龙椅,而作为新君的母后,太上皇后贾琰则坐在了珠帘之后,遇到大事新帝不能马上裁决的时候,先听太上皇后的意见,如果太上皇后也无法决断,才会回宁寿宫咨询太上皇的意见。
总体上来说,大晋的政局过渡得非常平稳。
表面上,大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关注高句丽战局,可实际上,在仁宗皇帝的七七四十九日内,玄黑龙禁尉就频频给天京城送信请求新指示。因为他们一路驱逐着高句丽王跟高句丽王室,眼看着前面就要逼近高句丽和黑水靺鞨的边境,也就是黑水河沿岸。如果大晋再没有指示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选择在高句丽这片土地上登基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了。
后来的史书上来看,几乎是错误百出的。什么高句丽末代国王愚蠢透顶,什么高句丽的军队也腐化不堪因此士兵们只能拿着破铜烂铁上战场,因为不这么写,后人也怎么也想不透,为什么把高句丽王室和高句丽的军队撵得跟兔子一样的倭寇在遇到大晋的军队的时候会那么溃不成军。
真实的历史被史书的浓雾掩盖,无人知晓。
史书上也只会记载,高句丽王无能至极,高句丽的军队不堪一击,大晋禁卫军战斗力惊人,因此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把那些倭寇砍得人仰马翻。
没有人知道,那些倭寇其实是中了蒙|汗|药,因此连刀都握不住,加上一直统领着他们的玄黑龙禁尉早就金蝉脱壳,回到了大晋禁卫军中,也就是因为这些黑服龙禁尉,大晋才会熟知这些倭寇的弱点,配合药剂,将这些倭寇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史书上不会记载高句丽王族的真正死因,后人只知道他们被东瀛浪人屠杀殆尽。
史书上只会记载,高句丽使节团的两位重要成员,高句丽府院君高确和王世子在大晋仁宗皇帝的百日之内招妓,结果被人告发,引来大晋皇家的责问,最后硬生生地被吓死。而高句丽王室仅存的两位王子中年纪较大的那一位凤林君则十分干脆地上书大晋,要求把国土献给上国。
↑返回顶部↑
他语气里的不祥,让贾琰深深地打了个寒颤。
贾琰刚要开口,太上皇却伸手,按了按她的手:“就这样说定了。”
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年出生,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嫁给他,如果他没有中|毒也没有坏了身子,那他绝对不会这么说。可太上皇自己也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日了,安排好一切,让大晋平安过渡才是正经。
“你的眼光胜过朝堂上绝大多数男儿。交给你,朕放心。”
这几乎等同于交代遗言了。
太上皇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所以,新帝登基一个月之后,他就不去金銮殿了,不过他放出了话,因此太上皇后贾琰继续听政,也就说,新帝在登基满一个月之后就坐上了龙椅,而作为新君的母后,太上皇后贾琰则坐在了珠帘之后,遇到大事新帝不能马上裁决的时候,先听太上皇后的意见,如果太上皇后也无法决断,才会回宁寿宫咨询太上皇的意见。
总体上来说,大晋的政局过渡得非常平稳。
表面上,大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关注高句丽战局,可实际上,在仁宗皇帝的七七四十九日内,玄黑龙禁尉就频频给天京城送信请求新指示。因为他们一路驱逐着高句丽王跟高句丽王室,眼看着前面就要逼近高句丽和黑水靺鞨的边境,也就是黑水河沿岸。如果大晋再没有指示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选择在高句丽这片土地上登基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了。
后来的史书上来看,几乎是错误百出的。什么高句丽末代国王愚蠢透顶,什么高句丽的军队也腐化不堪因此士兵们只能拿着破铜烂铁上战场,因为不这么写,后人也怎么也想不透,为什么把高句丽王室和高句丽的军队撵得跟兔子一样的倭寇在遇到大晋的军队的时候会那么溃不成军。
真实的历史被史书的浓雾掩盖,无人知晓。
史书上也只会记载,高句丽王无能至极,高句丽的军队不堪一击,大晋禁卫军战斗力惊人,因此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把那些倭寇砍得人仰马翻。
没有人知道,那些倭寇其实是中了蒙|汗|药,因此连刀都握不住,加上一直统领着他们的玄黑龙禁尉早就金蝉脱壳,回到了大晋禁卫军中,也就是因为这些黑服龙禁尉,大晋才会熟知这些倭寇的弱点,配合药剂,将这些倭寇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史书上不会记载高句丽王族的真正死因,后人只知道他们被东瀛浪人屠杀殆尽。
史书上只会记载,高句丽使节团的两位重要成员,高句丽府院君高确和王世子在大晋仁宗皇帝的百日之内招妓,结果被人告发,引来大晋皇家的责问,最后硬生生地被吓死。而高句丽王室仅存的两位王子中年纪较大的那一位凤林君则十分干脆地上书大晋,要求把国土献给上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