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4 / 7)
“六表哥,不必这么麻烦,我身体好着呢,吹这么点风还不至于会生病。”萧宓赶紧阻拦他,心道,这阵仗跟她娘有得一拼了。
“以防万一。”赵侑很坚持,于是萧宓只有随他去了,这点小事也不值得费口舌。
寒暄了几句,萧宓就跟赵侑说了今天出去遇到的事,“所以我希望能提早赈济。”
赵侑沉吟了一下:“如今还不到时候。”
萧宓既然把事情拜托给他,他就想给她做到最好。在保证稳妥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效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那要等到何时?”萧宓追问道。
“再等二十天。”
“六表哥,你可能不知道,如今天气有多冷,再等二十天,不知又会多死多少人。”
萧宓以为是赵侑和她以前一样,不了解外面的具体情形,于是耐心跟他解释,在吃不饱穿不暖,又极低温的条件下,人的抵抗力会越来越差,后面死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无妨,死的这些人并非我们所需。”赵侑一直派人关注着外界情形,对萧宓所说的情况一清二楚。
萧宓有些不敢相信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你的意思是,如今死的都是老弱病残,不是我们招揽的对象?”
赵侑点头,又补充道:“再过二十日,能活下来的,不管体质还是意志都是其中佼佼者。且那时他们已到绝境,再行招揽,省财省力。”
又和她分析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以她目前存储的物资和拨付给镖局的银钱,若按他的计划来,最终可供养四千私军,若此时开始,便只有一半。
他说的话,萧宓全都听懂了。他的意思就是,如今招揽壮丁,多会拖家带口,对镖局来说多少要照顾下壮丁家属,会多出一笔很不必要的开支。若等到二十天后,剩下的基本都是身强体壮者,他们年老年幼体弱的家属几乎都死于严寒,孑然一身,又无路可走,很容易招揽,也便于管理。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明明有余力,却见死不救,萧宓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良心难安。而且,她并不觉得孑然一身比拖家带口更好。
↑返回顶部↑
“以防万一。”赵侑很坚持,于是萧宓只有随他去了,这点小事也不值得费口舌。
寒暄了几句,萧宓就跟赵侑说了今天出去遇到的事,“所以我希望能提早赈济。”
赵侑沉吟了一下:“如今还不到时候。”
萧宓既然把事情拜托给他,他就想给她做到最好。在保证稳妥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效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那要等到何时?”萧宓追问道。
“再等二十天。”
“六表哥,你可能不知道,如今天气有多冷,再等二十天,不知又会多死多少人。”
萧宓以为是赵侑和她以前一样,不了解外面的具体情形,于是耐心跟他解释,在吃不饱穿不暖,又极低温的条件下,人的抵抗力会越来越差,后面死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无妨,死的这些人并非我们所需。”赵侑一直派人关注着外界情形,对萧宓所说的情况一清二楚。
萧宓有些不敢相信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你的意思是,如今死的都是老弱病残,不是我们招揽的对象?”
赵侑点头,又补充道:“再过二十日,能活下来的,不管体质还是意志都是其中佼佼者。且那时他们已到绝境,再行招揽,省财省力。”
又和她分析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以她目前存储的物资和拨付给镖局的银钱,若按他的计划来,最终可供养四千私军,若此时开始,便只有一半。
他说的话,萧宓全都听懂了。他的意思就是,如今招揽壮丁,多会拖家带口,对镖局来说多少要照顾下壮丁家属,会多出一笔很不必要的开支。若等到二十天后,剩下的基本都是身强体壮者,他们年老年幼体弱的家属几乎都死于严寒,孑然一身,又无路可走,很容易招揽,也便于管理。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明明有余力,却见死不救,萧宓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良心难安。而且,她并不觉得孑然一身比拖家带口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