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看, 你之前不是在县水利局工作吗?那么,对水利什么的,你肯定很熟了。现在田地里的庄稼正饱受旱灾之苦, 乡亲们虽说每天都在积极担水浇地, 但这样做, 又累人,效果又不显著。你看……”

  黎燕燕略微想了想,说道:“要不, 在河边架水车吧?”

  “水车?我在课本上倒是见过,不过我们这边没人会造这种东西。而且整个公社的地,占的面积也不小。要把所有地都浇灌到,那得修多少水车啊?”

  “不需要的,只要修两座大型水车就可以解决问题。至于怎么造嘛,我这次下乡,随身带了专业书籍的。书上有图纸跟水车制作详解。这个你可以放心。”

  这下李向阳来了兴趣,请她继续解说。

  作为提水灌溉的工具,水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最初还需要以人力推动水车运作。但到了唐床时期,已经进步到能用水力作动力的地步,且功效也更大了。

  只可惜,再好的工具也只能被文化人士,以及专门制造水车的工匠所掌握。而且,知识分子掌握的,还只是书面上的内容。

  幸好黎燕燕除了是知识分子外,还是水利局出来的。对水车的了解自然比别人要多。

  她告诉李向阳,一辆大水车就可以灌溉六、七百亩农田。水车和运水的栈道都可以用好的木材来制作。

  并且,运水栈道只需要修建到社里最高的那亩稻田就可以了。然后,挖好运水沟渠,并在那亩稻田的田埂上挖出水缺,这样,水就会顺着水缺流到其它地势较低的田里去。

  等把地势低的田灌好水了,再把低田的水缺堵上,水自然就会灌溉低田相邻的田。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稻田所处位置高低不一,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过,大致的原理就是这样了。

  没有看到实物,就这么听她说,李向阳听得有些懵懂。

  黎燕燕看他没听明白,对他道:“我这次下乡,随身带了些专业书藉。你等等,我去把水车的图样找给你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