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开始对于国家的信用他们还是将信将疑的, 但是在见到无论哪一个银行都有着源源不断的金银铜币可以随时兑换的时候,在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信任度好歹稍微提高了一些。

  尤其银行还有一个优点是钱庄拍马也赶不上的,那就是储存进银行的银钱每一天都会产生新的钱, 尽管利率不高,但是总比反过来还要保管费的钱庄要好吧!

  商人逐利,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处于保险的考虑,将银钱存进老字号的钱庄。但是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其他人看见他真的从银行中取出了比原本更多的银钱的时候,那些商人也就渐渐地围上去试探使用。

  直到现在, 出现在林瑜面前的这一个账目上,显示至少对商人来说,已经渐渐的开始习惯了银行。就算他们现在只是将纸币当做银票来用, 但是银票不也指代着钱币的功能么?

  对那些商人来说, 同样是纸币,一直稳定经营的银行岂不是要比私人经营的钱庄要保险得多。毕竟他们也不止一次的看到, 银行的周围一直都有着荷枪实弹的军人护卫着,哪个宵小敢来打劫?唯一可虑的也不过是当皇帝的会不会来一手无赖之举,将银行的银钱全都吞了。

  “这是不可能的。”一个脸上架着一架圆圆眼睛的年轻人搀扶着自己的祖父,在银行办了一笔小小的业务出来后,道,“这银行只要一直办下去,那就是一只生金蛋的母鸡,当今皇帝何等目光长远之人,又怎么会做出这般杀鸡取卵之事。”

  “正是如此。”那祖父叹了一句道,“看来就算是没有禁令,这钱庄早晚还是办不下去的,或早或晚而已。”

  这祖孙两个正是国中一家有名的祖传钱庄兴泰阁的所有人,赵家祖孙。说祖传不是很确切,他们并非祖辈做钱庄,干起这一门的生意也不过是在那老人的上一辈而已,比起山西的那几家票号来说,资历还浅着。但是,山西的那几家在伪朝倒塌的时候就糟了不少的罪,毕竟那时候借贷给靖朝几百万的银子可都算是扔了,连个回响都没有不说,还要因此担心会不会遭到新朝的报复。为此,他们还不得不购买了大量了国债。

  这别人买了国债还能指望战争结束之后,国家还钱,他们却连要都不敢要。债券一到手,就直接被烧成了灰烬,只盼望着皇帝看在这些银钱的份上吧!

  事实证明,皇帝的确是没有来找到他们的罪,但是那样直接取缔了钱庄的做法,却是在他们的身上狠狠地又割了一刀。别的人不知道,他们这些做票号的人还不知道吗,钱庄是何等的暴利!

  他们这些人手里拽着大量的现银,哪个没有涉及到放贷这一块。叫他们来说,这个当皇帝的也太不要脸了一些,居然公然做起了放利这样的事。

  这是与民争利!

  不过这时候可不会再有人给他们出头了,就算一开始银行推出这一项业务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抗议。但是,林瑜也将话说得明白,银行放出去的利率都是很低的,不会出现利滚利这样的情况,想必那些大户人家放出去动不动就一两分的利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对于需要救急的老百姓来说,他们选择银行总比去借高利贷要好。这时候的银行审批手续并不繁杂,基本上能保障抵押之物,贷款就能下来。借来了钱,也只要稍微辛苦个一段时间就能完全还清。

  更何况,想要付出来存储的百姓的利钱,放贷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不可能缺少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