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5 / 7)
这些人也不是质子,甚至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朝廷会将这些人送回国中,并助他们夺得更高的位置。如此一代又一代,汉朝宗主国的印象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周边的所有国家之中。
如今可以确定的属国就有朝鲜,想必知道皇家学院以后皇帝的子孙都会进去学习的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人给送过来。而倭国这一边就麻烦一些,理论上来说,他是愿意的,但是这不能是从他口中说出来,而必须是战败国自己争取来。
不过,这也不急。毕竟到时候倭国的使臣不会在京城只呆上一两天,这其中有的是机会让他们了解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小道消息’。
在此之前,倒是刚颁布的征召令比较重要。所谓征召令其实就是移民,只不过和以后的封国不一样的是,这些农户依旧还是汉民,算是在中央的治下,以后会有乡官、知县、知府等一级级的官员从中央派过来。林瑜也有考虑过封国属地民众的国籍问题,结论是,自然还是汉朝国民。
其实没有什么需要过多考虑的,毕竟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中央永远是国民的后盾。
只有这一点,亘古不变。
第113章
朝廷的征召令都出来了,这个在林瑜印象中原本叫做澳洲的大陆自然有了一份新的名字, 名唤蓬莱, 取蓬莱仙境之意。相对于朝臣们取的那些绕口的不行的字眼,这个名字更广为所知, 对移民的宣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次的征召令针对的是那些无地的农户, 江南的地方工厂将将兴起, 吸纳的也只有江南一地的人, 中原腹心一代还有着大量的佃户。这些佃户就像被王奇带走的那一批一样, 承受着地主沉重的剥削, 甚至这样的情况在山东文教之地更加严重。
新朝建立以来,已经废除了各种不一样的匠、农等户籍,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汉朝国民户籍。在户籍更换的同时, 根据汉律也废除了原本官府所承认的良贱之分,不再承认蓄奴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 再也没有了死契没有了家生子这些东西。如果需要仆役,可以签活契, 但是这些人依旧是法律所承认的良民,再也不能非打即骂, 如果有人告状的,主人家也是要吃官司的。
但是,这样的律令在颁布下去的时候, 自然会引来大户人家的不满, 乃至于抵抗。明着抗法是不敢的,但是那些大小丫头婆子一直在宅院里头生活, 能接触得到多少外界的消息。就算有官府有请那些说书人专门给百姓讲解刑律,为此还编了很多的小段子,但是汉律那么大,就算只是挑着和百姓们息息相关的律法讲解,那么人正好听到关于户籍那一段的可能性有多少。
所以,就像是历朝历代一般,出现了隐户这个东西。不过不同于前朝,本朝的隐户非是为了逃避税收,而是那些大户人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财产’。
自然这样的隐瞒终究是没有用的,他们的庄子终究要有人去种吧?庄地所属的乡官难道都是瞎子不成?因此针对中原腹地的一场清查户籍人口的运动随着征召令一起展开。
户籍清查已经有过一次,一般识相的人家都不敢有所隐瞒。而像孔家那样的大地主仗着是地头蛇不知道隐下;额多少的人口。所以这一次那些被查出有隐户的人家,可不仅仅是担上一个隐瞒不报,还得加上之之前一次清查中欺瞒朝廷的罪名。
↑返回顶部↑
如今可以确定的属国就有朝鲜,想必知道皇家学院以后皇帝的子孙都会进去学习的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人给送过来。而倭国这一边就麻烦一些,理论上来说,他是愿意的,但是这不能是从他口中说出来,而必须是战败国自己争取来。
不过,这也不急。毕竟到时候倭国的使臣不会在京城只呆上一两天,这其中有的是机会让他们了解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小道消息’。
在此之前,倒是刚颁布的征召令比较重要。所谓征召令其实就是移民,只不过和以后的封国不一样的是,这些农户依旧还是汉民,算是在中央的治下,以后会有乡官、知县、知府等一级级的官员从中央派过来。林瑜也有考虑过封国属地民众的国籍问题,结论是,自然还是汉朝国民。
其实没有什么需要过多考虑的,毕竟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中央永远是国民的后盾。
只有这一点,亘古不变。
第113章
朝廷的征召令都出来了,这个在林瑜印象中原本叫做澳洲的大陆自然有了一份新的名字, 名唤蓬莱, 取蓬莱仙境之意。相对于朝臣们取的那些绕口的不行的字眼,这个名字更广为所知, 对移民的宣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次的征召令针对的是那些无地的农户, 江南的地方工厂将将兴起, 吸纳的也只有江南一地的人, 中原腹心一代还有着大量的佃户。这些佃户就像被王奇带走的那一批一样, 承受着地主沉重的剥削, 甚至这样的情况在山东文教之地更加严重。
新朝建立以来,已经废除了各种不一样的匠、农等户籍,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汉朝国民户籍。在户籍更换的同时, 根据汉律也废除了原本官府所承认的良贱之分,不再承认蓄奴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 再也没有了死契没有了家生子这些东西。如果需要仆役,可以签活契, 但是这些人依旧是法律所承认的良民,再也不能非打即骂, 如果有人告状的,主人家也是要吃官司的。
但是,这样的律令在颁布下去的时候, 自然会引来大户人家的不满, 乃至于抵抗。明着抗法是不敢的,但是那些大小丫头婆子一直在宅院里头生活, 能接触得到多少外界的消息。就算有官府有请那些说书人专门给百姓讲解刑律,为此还编了很多的小段子,但是汉律那么大,就算只是挑着和百姓们息息相关的律法讲解,那么人正好听到关于户籍那一段的可能性有多少。
所以,就像是历朝历代一般,出现了隐户这个东西。不过不同于前朝,本朝的隐户非是为了逃避税收,而是那些大户人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财产’。
自然这样的隐瞒终究是没有用的,他们的庄子终究要有人去种吧?庄地所属的乡官难道都是瞎子不成?因此针对中原腹地的一场清查户籍人口的运动随着征召令一起展开。
户籍清查已经有过一次,一般识相的人家都不敢有所隐瞒。而像孔家那样的大地主仗着是地头蛇不知道隐下;额多少的人口。所以这一次那些被查出有隐户的人家,可不仅仅是担上一个隐瞒不报,还得加上之之前一次清查中欺瞒朝廷的罪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