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还是问过毛八斗才知晓,北麓书院是附近有名的大地主,山脚下的那片农田俱是书院里的地。每年光靠田里收上来的租子,就足够书院各项开支,更不用说还有朝廷的补贴等等。

  怪不得自打薛庭儴他们入了书院,竟从没有人跟他们提过束脩之事,原因皆是在此。薛庭儴之前还只当是因为沾了徒孙的光,是特例,经此一事才知晓原来是都不收束脩的。

  而毛八斗之所以会知道,还是因为他交游广阔,对书院各处都比较熟悉。其实也就是好八卦,包打听。

  安顿下来后,一行人便三三两两结伴出游。

  这次除了林邈,还跟来了一个叫侯四的管事。据悉,他是专门负责书院外围之事,这趟就是由他陪同并打理一些琐事的。

  书院并不拘着学生们,只要在日落之前归来,其他时间自便。其实也是考虑到每逢这个时候,一些士子们少不了结伴出去踏青郊游,组织一些诗会酒会什么的,也能便宜大家。

  唯独有一点必须遵守,那就是对外不可透露是北麓书院的人。这件事在到地方后,林邈和侯四便都交代过了。

  之所以会如此,也是考虑每逢大比之年,都是多事之秋。单独一个人也就罢,成群结队,总是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薛庭儴也和毛八斗他们出去逛了逛,甚至还参加了两场诗会。

  他对作诗什么的,并不在行,不过是就是凑个热闹罢了。当然也有其他目的,就是为了耳目聪灵一些。

  之前也说了,乡试前后本是多事之秋,消息灵通,也能方便一二。

  也不是没有作用,至少薛庭儴就知道当下风头正盛的几名应试士子是谁,什么身家背景。尤其是这种时候,各种名堂特别多,什么潞安八杰,大同七子。像薛庭儴他们,也有个称号,叫清远四子。

  其实按理说应该是个地名的,可薛庭儴他们来得有些晚,早在他们之前,就出来了个什么平阳五子。

  毛八斗一怒之下,娘的,案首还没来,都敢称子了,索性就还用回了之前他们还在平阳府的称号,就叫清远四子。

  每每有人问及清远是何地,他都会不厌其烦告诉对方清远是个学馆。别看学馆不出门,学生出名就行,知道这一次的院试的案首是谁吗?就是我们清远的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