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边缘,东、南为平原,西、北属山地,居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三大区域连接部。顺华北平原南下,可以到达中原地区;沿燕山山麓东走,可以到达东北的林海雪原,那里历史上是女真、满等边疆民族生活的地区;越长城北上,可以到达蒙古大草原,那里历史上是匈奴、鲜卑、蒙古等边疆民族的家园。在历史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边疆民族的政权与中原王朝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因此,北京既是边疆民族政权南下的桥头堡,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周边民族军队的重镇。一旦边境局势缓和,北京又成为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北京的地位日益上升。

  秦统一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镇。秦始皇在其北边重筑了燕长城,派兵驻守。隋炀帝、唐太宗东征高句〔gou沟〕丽时都在这里驻扎过。十六国时,来自辽河流域的前燕曾在此定都数年。

  辽金时代北京进入了它的历史转折时期。今天津海河、河北省拒马河和山西内长城一线以北地区,在宋辽对立时期属辽的统治范围,称燕云十六州,北京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称为南京析津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城市方圆36里,分为26坊,工商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还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

  金代女真人势力达到淮河北岸和秦岭北坡,统治着小半个中国。为便于统治,他们把都城从偏北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了北京,称为中都。金在中都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中都城在改造和扩建时参照北宋首都开封的规制,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旧城有较大的扩展。大城周长37里,略成方型,每边各有三个城门。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大城北门以南为全城最大的市场,各种海陆百货云集,街道宽阔整齐,宫殿富丽堂皇,居民据说达22万多户,俨然是一座大城了。城外的许多地方,例如城西的同乐园、城东北的琼华岛,都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横跨南郊永定河上的著名的卢沟桥,也在金代建成。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入中都城并将其一把火烧毁。当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来到这里时,触目所见的只是“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一派荒凉景象。但是,元世祖怀着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还是决定定都北京。

  元代北京称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大城周长28.6公里,南北略长,呈长方型。皇城内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即兴圣宫、隆福宫和宫城。兴圣宫是皇太后的宫殿,隆福宫是太子的宫殿。宫城又称大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故宫的前身。在大城的平面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南北向中轴线,贯穿整个宫城的中心。元大都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宫殿富丽堂皇,殿宇楼台美丽深邃,金碧流辉,是辽、金时代无法相比的。为了满足对南方物资的需要,元代还开挖了自杭州北上,经过今山东和河北,直到中都城下的运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前身)。

  明初称这里为北平。朱元璋死后数年,原分封在北平的藩王朱棣率兵南下,推翻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自己称帝(即明成祖),开始准备迁都北平。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称北京顺天府,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明代花了15年的时间,对元代的大都城进行了重大改造。在元大内的旧址稍南,大规模改建了紫禁城和皇城,周围加凿了护城河。此外,还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和分布在东、西、北三郊的日坛、月坛和地坛,基本奠定了北京旧城的基础。清代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清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离宫建筑群。

  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元大都情况,他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作汗八里”,城市商业发达,货物众多,“外国巨价异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明清时,北京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店铺众多,来自各地的货物应有尽有。清代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外最为繁华,富商巨贾多在此经营工商业,货行会馆林立,小商摊贩蜂攒蚁聚,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北京也是当时闻名中外的文化名都。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达万余人。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编撰的。北京是古代著名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成长的摇篮,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也诞生在这里。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都在这里写出了传世之作。

  从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担任过53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担任统一王朝都城的时间远比其他古都短。但是,在明以前,南京曾长期担任过南方割据政权的都城。

  我国南方地域广大,历史上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较早。南京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东距长江入海口只有三四百公里,北入淮河流域与华北平原相接。北面沿长江一带及东郊、南郊低山丘陵起伏,对市区形成三面环抱的地理形势。东汉末年,刘备曾到过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以南),看见这一带江山雄秀,于是劝孙权以此为统治中心。后来孙权定吴国国都于此,称之为建业,南京开始跨入古都行列。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部分皇室南迁,晋元帝司马睿〔rui瑞〕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与北方的十六国政权相对抗,并改建业为建康。以后,继东晋而起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也以建康为都城。孙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

  孙吴建过两个建业城,第二个建业城周长20里左右,城南修青溪、运渎〔du读〕二河,与秦淮河相通。又挖了破岗渎,将建康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联系。城内建有华丽的宫城,布局大体仿照东汉洛阳城规模。由于位居北方的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建康在安定中得到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东晋南朝时除了把土城墙改为砖城墙,修六个城门,扩建了皇宫外,基本上保持建业城原貌。

  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初),建康发展到鼎盛阶段,人口有28万户,为全国第一大城和江南经济中心。宫城加筑为三重,市区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达40里之广。文化很发达,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祖冲之的精确圆周率的计算和指南车的制造,也是在建康城完成的。佛教建筑众多,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经过东魏大将侯景和隋军先后进攻建康恣意毁坏,从而彻底毁灭了建康城,只留下小小的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加之长江两岸地区的商旅往来都走扬州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一线,南京长期萧条,地位下降。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今江苏、江西和安徽一带)在此建都,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南京重新得到发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